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
甘肃省新添31个“国保”
兰州晚报讯 昨日,恰逢我国的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双喜临门”。当天,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147项,甘肃共有31个项目入选。同一天,省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8项。
31个项目入围“国保”
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其中甘肃占有2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甘肃占有11项。也就是说,两项加起来甘肃共有31项晋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民间文学等10大类。甘肃入选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1项):米拉尕黑;传统民间音乐(4项):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清水道教音乐;民间舞蹈(4项):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多地舞、巴郎鼓舞(卓尼县);传统戏剧(1项):武都高山戏;曲艺(1项):秦安小曲;传统技艺(4项):东乡族擀毡技艺、洮砚制作技艺(卓尼县、岷县)、窑洞营造技艺;民俗(5项):永昌县字灯俗、西王母信俗、抬阁(庄浪县高抬)、蒙古族服饰、裕固族服饰。
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有147项,甘肃有11项,分别是:民间文学(1项)河西宝卷;传统舞蹈(2项)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传统戏剧(1项):秦腔;曲艺(1项):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统美术(2项):甘南藏族唐卡、庆阳剪纸;传统技艺(1项):天水雕漆技艺;传统医药(2项)甘南藏医药、藏药炮制技艺(碌曲县);民俗(1项)七夕节(西和县)。
省级“非遗”新添88项
从昨天起,兰州清汤牛肉面、兰州太平歌、唢呐艺术、黄河战鼓等8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式成为省级非遗项目。昨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还有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个项目的131个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也一并“出炉”。
据悉,新公布的88个省级“非遗”项目分为10大类,民间文学(3项)有《格萨尔》等;民间音乐(9项)有陇东民歌、唢呐艺术等;民间舞蹈(有17项),有庆城徒手秧歌等;传统戏剧(7项),有木偶戏、皮影戏等;曲艺类(共有6项):兰州太平歌等;民间杂技与竞技(2项):有崆峒派武术等;民间美术(10项):有西峰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18项):有西峰陶塑技艺等;传统医药(1项):华锐藏医藏药;民俗(15项):阿克塞哈萨克族毡房等。首席记者郭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