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新闻网10月26日电 (殷晓霞)记者从甘肃省林业厅获悉,由于因樵采、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不合理采收以及植物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影响,该省已有300多种珍稀植物濒临灭绝,而素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也在此之列。林业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减少野生资源的破坏,尽最大可能保护这些濒危树种,甘肃省正在进行科学研究攻关,鼓励人工培植。目前,省林业厅已专门开通绿色通道,人工培植保护珍稀濒危树种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严格限制野生采集
记者了解到,为保护濒危树种,我省目前已设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同时开展了迁移保护建立人工培植基地,通过优先办证,政策扶持等办法开辟绿色通道,鼓励人工培植。
同时,为防止发生危害野生植物种群的行为,我省林业部门严格控制《国家重点野生植物采集证》的发放。只有因科学研究、人工培育、文化交流等特殊需要,经过逐级严格审批、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后方能拿到此证。拿到该证以后,林业部门还要对采集的种类、地点、方法、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人工培育拯救红豆杉
省林业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从2003年开始人工培育红豆杉,目前技术已经成熟。甘肃绿莹环境技术工程公司作为我省唯一一家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人工种植和采集野生红豆杉繁育的公司,在我省濒危植物保护方面的红豆杉人工培育项目进展顺利。这种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树种是第四世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世界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在陕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及安徽等省区。我省红豆杉大多产于天水、成县、徽县、武都、文县等地,生长在海拔600—1600米山坡林中或林缘。分布范围虽广,但种群数量稀少,是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由于其内层树皮、树根和枝叶中能提取价格昂贵的紫杉醇而屡遭人为毁坏。人工培育项目的顺利进行,将有效减少对野生红豆杉的毁坏,为甘肃濒危植物保护增加了一道有利屏障。
红豆杉天水建基地
据记者了解,甘肃绿莹环境技术工程公司已在天水娘娘坝镇和陇南徽县麻沿镇租用耕地1600亩作为示范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生产”的经营模式,建立“天水红豆杉示范基地”。项目协作单位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重点大学。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为安黎哲院长和徐世建博士。
该项目计划在2-3年的时间里将红豆杉推广面积达到5-8万亩,每年提取紫杉醇1000公斤,将成为西北最大的珍稀植物种植和抗癌生化原料产品出口基地。公司现将此项目通过甘肃省工商联合会和甘肃省科技厅向国家科技部申报“甘肃省十一五星火科技计划”、筹建“甘肃绿莹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