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之一
核心提示:
●主要经济指标登上新的台阶
●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在26日开幕的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省长徐守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2006年,甘肃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站在新的起点上回眸2006年,可以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亮点,正在把千里陇原装扮得更加亮丽。
亮点一:主要经济指标登上新的台阶
报告摘要:生产总值达到2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0亿元,增长16.5%;大口径财政收入294.7亿元,增长20.7%;地方财政收入140.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2.3%;财政支出522.7亿元,增长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920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增长7.8%。
这一组数据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在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等五个方面,我省去年分别突破了2000亿元、1000美元、1000亿元、50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幅都在20%以上。其中,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的增长幅度均为近年最大。
这“五个突破”,高度概括了一年多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凡成就,标志着我省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同时,也浓缩了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辉煌历程。
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科学发展观在全省各地的坚决落实。去年,我省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工作思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最急迫、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科学发展的全新理念推动了全省各项工作的全面进步。
亮点二:工业经济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
报告摘要: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73亿元,增长15.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05亿元,增长60%。
3年前,面对非公及第三产业等新经济力量短期内难以发展壮大的现实,面对甘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全面拉大的窘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战略决策,从下放省属国有工业企业管理权入手,研究出台了“376”国企改革攻坚计划,掀起了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高潮。
3年来,我们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深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使国有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体竞争力迅速增强。同时,坚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石化、冶金、机械、建材等优势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兰州石化大乙烯工程、酒钢200万吨碳钢热轧薄板和自备电厂项目、金川公司镍精炼节能降耗更新改造和200万吨铜电解工程全部建成投产。
省属国有企业,这个长期被各种体制性障碍束缚得喘不过气的庞大群体,在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指引下,现在终于脱胎换骨,以崭新的姿态和空前旺盛的活力角逐市场,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亮点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
报告摘要: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快了交通、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3253个,增加298个。
2006年,我省继续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使项目建设工作亮点频闪,硕果累累,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这艘巨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去年以来,我省决策层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机遇,针对国家投资重点向农村、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倾斜的新变化,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多渠道了解和掌握国家投资动向,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努力在更大程度、更多领域获得国家投资支持。全年争取到国债资金和国家补助资金共43亿元;组织实施借用国外贷款项目46个,借用国外贷款实际使用额2.43亿美元。
经过不懈的努力,一批关系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公路方面,清水至嘉峪关、武威过境段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年建成二级以上公路6条,新增高等级公路428公里。平凉至定西、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甘肃段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天水到定西高速公路开工。铁路方面,兰武铁路实现双线运营,武嘉铁路电气化改造全线贯通,敦煌铁路正式运营。同时,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并按期复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全面开工,凝聚了甘肃几代人心血、中部地区人民企盼了半个世纪的圆梦工程———引洮工程正式上马。2006年2月25日,省政府在武威市凉州区举行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暨应急项目启动大会,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一号”水利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迈出了关键一步。
亮点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报告摘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教育支出增长29.4%,卫生、科技和文化、广播事业费支出均增长30%以上。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对一个财政穷省来说,社会事业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30%以上或接近30%,这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省委书记陆浩多次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这充分显示出我省决策层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去年以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中小学远程教育试点等项目,兴建了一批校舍,消除了一批中小学危房,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免除了406万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和262万学生的书本费。去年一年,全省又有6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至此,全省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市区达到74个。
没钱看病,是农村医疗的基本现状,“因病致贫”也是农村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省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增加到38个县,使853万农民享受着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医疗救助全面展开。
在教育和卫生快速发展的同时,科技、文化、体育、新闻出版、计划生育、广播影视、外事等工作都有了新的进步。
亮点五: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报告摘要: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突出抓了五件实事,人民生活条件改善。
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把民生问题看得很重、把民生问题举得很高、把民生问题办得很实。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去年郑重作出了为人民群众办好“五件实事”的庄严承诺: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试行城市低保人员医疗保障,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开工建设会宁、环县、靖远等部分极度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工程。现在,这五件实事件件有了着落。
去年,我省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就业新增18万人,领取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4万人,有1万多“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个找到了新工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人、195.8万人、160.2万人和86.1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10%,再次提高了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职工伤残津贴等标准。清欠农民工工资1.17亿元,处理劳动争议案件1773起,有效维护了群众利益。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基本建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