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都会有几个“明星”词汇。和谐社会就是今年两会的“明星”词汇之一。
那么,何谓和谐社会?如何去构建?来自全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说,和谐社会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件实事。
住房:让每个人都有舒适的安身之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对于在房价的涨跌声中焦急观望的老百姓而言,买到一套比较满意的房子,始终是他们心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对于能够影响我省未来发展的“两会”,也就有了更多的期盼。
赵宝生委员对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一直比较关注。他说,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政府应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制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最低标准、对住房不达标的群众给予补贴等办法,逐步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完善和发展城镇房地产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商品住宅建设。对此,魏瑜年委员说,建筑业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但现在我省的建筑企业大都是靠自己发展,一些优惠政策享受不上。这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让建筑业享受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的同等待遇,促进建筑业尤其是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房子。
根据“十一五”规划,再过5年,我省城镇人均住房将超过28平方米。
王艳代表说,这是一个诱人的“承诺”,相信通过努力,届时三口之家拥有一套80平方米房子的梦想就可以实现。
吃饭:让老百姓放心地拿起手中的筷子资料显示,我国70%的食品是在10人以下的小作坊里生产出来的。面对防不胜防的不安全食品,人们不禁要问:何时才能放心地拿起筷子?
针对我省食品卫生安全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齐进军委员说,现在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较多,有工商,有质监,还有卫生防疫部门,稍不协调,就会给市场监管留下漏洞。此外,要加大执法力度,实行各级政府问责制,依法从重打击恶性食品安全犯罪,严肃处理渎职官员。
刘德政代表说,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喝上干净水,必须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要加大对农民的科普指导工作,尤其是农药的使用方法,从源头杜绝对食品的污染。
饭桌上的安全,涉及从农田、食品加工到市场等各个环节。严波代表说,对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管好源头,管好企业,管好市场,确保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医疗:让人人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据卫生部调查:由于看病费用高昂,我国约有48.9%的人有病后选择不去医院,29.6%的人在应当住院时不住院。
何易代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他对虚高药价的愤慨。有一次,他在一家医院看病花了900多元药费,而同样药品在药店只需100多元。
他说,虚高药价已直接影响了百姓的生存质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医院的大门变得让人望而生畏”,廖志峰委员说,上世纪70年代生一个小孩花10多元,现在是3000多元。
医院为了创收,高价购买医疗设施,导致医疗费上涨。政府要拿出办法,再不要让医院过度搞创收了。
数据表明,在城市,80%以上的疾病都可以在社区看,而且费用比较低。对此,何文渊委员、张双有代表建议,应大力发展社区医疗,让群众多在社区就医。
2006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将达到44%,参合农民将增至800多万。
何文渊说,在农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民医疗个人账户,可以减轻个人负担,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
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安心地坐在课桌边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人的和谐。一个社会中,有人有学上,有人没学上;有人有文化,有人没文化,这样的社会也谈不上和谐。
敏生光委员说,当前,上学难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十分突出,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王明广代表建议,应把贫困家庭的学生列入扶贫范围,切实把钱花在群众急需的地方。马芳兰、黎花等少数民族代表建议,要通过减免贫困地区学生学杂费,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切实解决上学难的问题。马国昌代表建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