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兰州讯(记者蹇勇德 李满福)过去“一演就赔、多演多赔”的我省专业艺术院团,如今已不为演员拿不全工资、出不了节目犯愁了。近年来,各院团发挥自身优势,“新招”频出,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从前各院团剧目创作“只唯上、只唯奖”,路越走越窄。
5年前,省话剧院率先到市场“趟路”,动员职工入股5万元,排演了方言话剧《兰州老街》,在票务上也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一炮打响,在金城连演80场,大获成功。省歌剧院创排乐舞《敦煌韵》也实行股份制。剧组投资近100万元,院方占60%,个人占40%。
院长彭德明以自己的房产作为给大家还款的担保。从2004年底开始,《敦煌韵》在广东番禺丽江歌剧院连演158场,收入130余万元。“股民”两次拿到红利。演出任务完成后,“财大气粗”的院领导特意安排大伙儿乘飞机回兰州,第一次“开洋荤”的演员们笑逐颜开。去年10月,该院又推出一台名为《流金岁月》的演唱会,5万元投入全部由职工入股,7场演出票房收入15万元。
与企业联姻是另一些院团亮出的高招。
2004年4月9日,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以《丝路花雨》的著作名称权折股100万元加盟甘肃花雨酒业公司。同时,他们还与酒业公司签订了3年包演90场的合同,包演场次的一切成本费用由酒业公司承担,另支付敦艺每场5万元的演出费和演出补贴。此外,酒业公司分两次投资60万元,更新《丝路花雨》的音响、服装、道具等。省曲艺团先后与重庆宗申集团公司、土哈油田合作,进企业、下基层演出,并为企业“量体裁衣”创作节目。去年创造纯利16万元。
兰州市歌舞剧院的大手笔是“借船出海”。
2005年7月,该院把精品剧目《大梦敦煌》“运作”到澳大利亚,在悉尼和墨尔本各演13场,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年9月28日歌舞剧院再度将自己的交响乐团搬进悉尼大剧院,向异国观众演绎经典敦煌古乐。
省秦剧团在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上先行一步,演员每演出一场补助30元、排练一次10元,去年前9个月已经完成演出120场,而2002年全年仅演出69场。市场空间相对狭窄的省陇剧院、省杂技团、省京剧团也各找门道,演出场次有了大幅度增加。据省文化厅提供的数字,2005年省直8个院团共演出1407场,比历史上最好的2004年增长了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