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回眸
追寻杜甫陇右的脚印
——天水杜甫研究会考察小组陇南考察纪行
● 王 钰
2006年8月20日,酝酿已久的天水杜甫研究会正式成立。10月初,由天水杜甫研究会会长、原天水市委书记桐树苞策划组织了“杜甫陇右行踪考察小组”,考察小组由天水杜甫研究会与天水电视台“人文天水”栏目组成,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水师范学院教授聂大受为考察小组组长。考察小组成立后,杜甫研究会将情况汇报于天水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后,很是重视,尤其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解决了考察资 金问题,即从有关部门调配一辆小型面包车,还协调陇南市政府在沿途给予协助和配合。
为此,考察小组由聂大受率队,队员有赵振涛、庞瑞林、王钰、余伟、天水电视台“人文天水”摄制组的郭锋、余剑锋等共6人。
考察小组出发前,由研究会会长桐树苞主持召开了会议,研究了有关事宜,具体进行了分工,并且决定考察小组先远后近,尤以陇南为主,然后在秦州边缘和张川陇坂再进行。
铁堂峡里的争议
10月19日早晨,秋雨霖霖,考察小组在桐老的送行下启程,向陇南出发。
汽车沿着徐礼公路过了徐家店,然后爬上弯弯曲曲的西坡梁,浓浓的大雾将山上山下笼罩的严严实实,到了山巅,车停下来,望着山下一条云雾翻滚的沟壑,深不可测,大家联想到当年杜甫就是从赤谷走过来,又顺着这条河谷艰难行走的,电视台两位同志扛着摄像机走向更高的地势将这壮观的景象拍摄下来。
汽车继续前行,雾霭笼罩路面,司机刘利生虽然打开车灯,但还是小心翼翼缓慢行驶。
汽车终于下山,车过平南镇,又经赵家窑驶入一条狭窄的峡谷,两山对峙,地势险要,原来这就是有名的铁堂峡,当年杜甫携家眷途经此地写下了“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的铁堂峡纪行诗,我们下车边走边看,谷深狭长,山岩高耸,座座犹如刀剑劈裂,壁色苍苍,积色如铁,难怪杜甫描写铁堂峡为壁色如“铁”。峡里碰见一群本地老乡,询问此事,七嘴八舌,说了一些不着边儿的事,什么这里曾是天水关口,铁堂峡全长20多华里,峡内有一马平川,有几十亩,三国时姜维曾在这里安营扎寨,驻军隐藏在峡内把守天水关。但我们需要的是有关杜甫的事,有一老乡却给我们讲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当年杜甫从这条峡谷经过时,天寒地冻,杜甫一家人艰难而走,峡内一条河冻结的冰如长长白蛇横在眼前,不料,拉马车的马在河道滑倒摔伤,杜甫怎么也拉不起,冷饿的孩子啕叫,杜甫无奈之下,便来到一处水磨房,看守水磨的是个老人,老人与老伴为杜甫一家做了一顿便饭,暖暖身子,又拿出骨药,灌给杜甫的马,只听马的骨节“咯嚓咯嚓”长骨头,又用布条包扎贴上了药继续前行,那个将杜甫马摔伤的地方叫“猫儿眼”,是峡内的一块巨石,活像一只猫在蹲。又传说,当杜甫一家行走在此处,当地人听见有猫叫的声音,震颤山谷,犹如地震,人们说那是贵人路过,山神土地在迎接,后来才知是大名人杜甫。有一老乡还告诉我们,当年杜甫不是顺着这峡口进沟来,而是在赵家窑上山,又从山上的一个豁口小路下山来的。我们顺着他手指一看,有人认为不可能,这么谷深山高的地势怎么下来的,尤其杜甫的马车不会从奇险的山上下来。但也有人认为“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描写的就是“山风”和“缥缈”与“险绝”,说明是从山上而下感受到了“山风”的“吹”,“缥缈”的“险”,以近观山上的“修纤无垠竹”的细长,杜甫一家下山后才哀叹“壑底”的山高。有人坚决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既然从“缥缈”的“险绝”下山,那马车难道是飞下山不可,除非神仙?大家争论不休……
走到峡口,又是两壁对垒,出峡口一片开阔天地,不远望见天水镇房屋连片,树木掩映,鸡犬相鸣,灶烟袅袅升腾,一派和谐气象。
暮寻“法镜寺”
当日中午,我们驱车赶到礼县境界罗堡镇,受陇南市政府的通知,在那里等候已久的张副县长,县文化局长和研究当地地方史的学者陈建荣先生与我们接上了头,他们领我们在礼县盐官镇 一家酒店招待吃了饭,然后引我们到“盐神庙”考察。
“青者官盐烟”,“煮盐烟在川”,当年杜甫远远看到这里加工盐业的黑色烟柱直入云霄,满川都是青烟缭绕的情景,描写了《盐井》生产之规模。
盐井,又称盐官,汉时设官辖管,到唐代有官盐的盐井就达640多处,杜甫所写“卤中草木白”的情景,说明过去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沼泽地,盐泉里的水满到处流走,这里产牛马的肥壮与盐有很大关系,难怪秦非子为朝庭养马有功被封“秦地”。
从盐官启程已是下午3点多,汽车开得很缓慢,因为我们是第一次来陇南考察,边走边打问,谁知一老乡给我们指错了路,下午5点多,汽车已超过寒峡,到了石堡。石堡,有关资料载,这里从汉以来是兵家争夺之地,建有城堡,亦叫“石堡城”。汽车停在公路边,我们下车看到当地老乡一拨一拨登山,一打问才知是上“法镜寺”去,明天要过庙会,于是我们也随人流登山。
山高路陡,迂回逶迤,深秋的季节,给山上的林木染上了片片绚丽的色彩,不到半山腰我们已走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尤其电视台的同志扛着摄像机和三角架走得更为艰难。
走进“法镜寺”,寺内正过庙会,熙熙攘攘,香烟袅袅,雾气腾腾,善男信女人人手持一柱香在寺院排队转圈,齐声唱颂,歌声带有当地口音,当歌声唱到“五台山下法镜寺”时,我们迷惑不解,一打问才知真正的“法镜寺”在山脚下,有一老人领我们看一碑文:“山麓有寺,被漾水淹没,然山寺崖石佛,古艺术还存,故迁庙宇于山巅之山……。”
原来这山上的“法镜寺”并不是当年杜甫笔下的“法镜寺”,而真正的“法镜寺”在哪里?几经老者告诉,这座山叫“五台山”,山下一条河叫漾水河,发源于红岭山,由南向北,属长江流域,而唐代的“法镜寺”就在山下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解放后因修通往县城的公路炸开一条口子,公路下边便是摩崖石佛大像,当年杜甫来石堡村时,寺院还在,后来发了大水,漾水河暴涨,法镜寺被淹,才搬山上,但至今摩崖上还有石佛像的残留部分。
带队的聂大受教授即命大家下山寻访真正的“法镜寺”,此时已是太阳西淹半个脸,日暮降临,但我们不顾疲劳匆匆赶下山。
暮色降临,我们匆匆已赶下山,在当地几个村民的引领下,进入一户农家院落,借着暮色,我们果真看到悬崖峭壁上有几尊大佛,虽然已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悬崖上的几尊大佛像。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农家小院周围过去全是“法镜寺”的场地。香火旺盛,建筑辉煌。我们联想杜甫笔下的“朱 已已半光炯,户牗餐可数”的描述,宛然在我们眼前明亮。
走出农家小院,已是灯火上掌,家家户户已是开晚饭之时,我们也饥肠辘辘,但我们边走边还在议论:“ 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看来杜甫到“法镜寺”正是“初日”的早晨,西北的深秋,天亮要经过长时间的黑暗黎明。那么从寒峡到石堡相距10多华里,古代,人们要从寒峡到石堡需顺河滩而行走,河水拐来弯去需淌七道河,杜甫一家到“寒峡”,已是夜幕快降临之时,“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在峡沟的依水傍搭锅挖灶煮餐,晚饭后是住宿在寒峡附近的刘庄村?还是次日拂晓赶到“法镜寺”的?或者连夜淌过七道拐弯的河前往石堡?或者住在石堡村,次日清晨才去“法镜寺”的?这是个谜。这又引起我们的争议,直到有人提起,“今晚我们住哪里”才寻找旅店歇息吃饭。
提心吊胆上仇池
次日早晨,细雨靡靡,我们继续寻找寒峡,找了当地的一位农民为我们当向导,汽车从石堡镇往回倒,行了10多华里便到此。
原来寒峡昨天下午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过”,我们谁也不“认识”
寒峡又叫大马峡,也叫祁家峡,是西和县长道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道,自汉以来,这里也是由秦人入蜀的一条官道。
汽车在峡口大桥停下,这座大桥从桥墩上看是“1969年7月建”,站在大桥上,寒风嗖嗖,阴风阵阵,加之这天是阴云压沉,牛毛细雨下在我们脸上,天气更加寒冷,使我们一阵阵浑身打颤,大家认为才是公历10月下旬的天气怎么这样寒冷。可见当年杜甫描写峡内“积阻霾天寒”、“寒峡不可度”的寒气多么袭人。几个赶集的过路老乡告诉我们:“为啥这里叫寒峡,就是因为太冷才叫的,峡内是过风道。”这里的文人又叫它“屏风峡”,峡内至今无人居住,太冷了。这里的人们一辈一辈传说,当年杜甫一家人就是从这寒冷的峡沟里,弯来拐去淌河走出峡口的。我们看到两岸陡绝的峡口,山势如刀削,望之而想当年杜甫一进入峡内是何等的空旷寂寥,朔风阵阵,寒气逼人。“吱吱呀呀”,颠簸摇晃,一辆孤零零的简易马车是怎样走出这寒冷的峡谷的?
考察完“寒峡”,我们又掉过头往西和县城赶路,到县城已是十点多,我们才知县上领导正换届,无遐顾及,也未答应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便求助于县文联,提出找一位向导,让我们少走弯路,县文联的同志又领我们去西和县一中,县一中的雷校长等人很热情接待我们,并组织学校的有关领导和几位研究地方史的老师一起与我们召开了座谈会,原来他们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性的学习,曾从全校挑选了80多名高中学生,租用了三辆大客车,组织学生重走杜甫之路,从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羊峡、坦途关、仇池、积草岭、龙门镇、同谷的草堂、万丈潭、凤凰台、栗亭等,让学生感受杜诗的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学生纷纷写出诗歌、散文、民间传说、论文等,制作了光盘,选出了140多篇文章编辑成《走在唐诗陇右之路上》一书,收效颇佳。
座谈会上,大家提出了几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杜甫有没有去过仇池山的问题;二是杜甫究竟有没有去过石龛的问题;三是龙门镇的问题。
中午,天水市政府协调陇南市政府,西和县政府办公室便邀请我们作客,我们匆匆吃了午饭,此时天气晴朗,县文联的同志和县一中的魏泽民老师为我们当向导去仇池山。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南80多里,山上有水池,所以叫仇池,颠颠簸簸行驶了几十里,进入一条峪谷,渐渐上了坡陡的道路,虽有公路直达仇池山顶,可坡陡路窄,只能一车单行,行至半山,我们凭车窗而往下一瞧,啊!使人胆颤心惊,头晕目眩。原来汽车爬行在开凿出的一条悬崖峭壁上,下面是万丈深谷,涛涛的白龙江如一条宽带,在夕阳下熠熠闪光。大家提心吊胆,无人说话,生怕干扰刘师傅的注意力,稍有疏忽,有可能掉在悬岩下的深谷,会摔个“粉身碎骨”。难怪《水经注》有“仇池山绝壁峭峙孤险,其高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的记载。
公路的弯道一个接一个,车身忽左忽右,转弯时我们的身子左右摇摆。多亏刘师傅的技术过硬,终把我们送上山顶,大家才松一口气。有人认为:看来,杜甫不可能途经仇池山亲临而作,他描写的“万古仇池山,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不传”却是一种向往的想象,道路的艰险不说,从时间上讲不可能来这里观察而作。我们这次亲历仇池山,有人改变了原来杜甫来仇池的看法。
仇池山顶,谁知却是万亩良田,平展宽广,层层梯田,阶次升高,一幅美景图画。几个村庄分布东南西,绿树掩映,炊烟缭绕,水气蒸腾。我们的车便行驶在下马村,村前因雨后泥泞较深,车不能通过,只得对伏羲崖远望而已。据下马村的老乡讲:这里是伏羲的诞生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再往前走十多里路便是伏羲崖,崖上建有三间伏羲大殿,庙下是一个大洞穴,我们当地叫“麻崖古洞”,洞里有一股大泉水,还塑有伏羲的儿童像,传说伏羲曾在洞里降生,每年3月3日给伏羲过庙会,三年一大过,有上万香客来参拜。老乡讲的伏羲生于斯地,是否让人相信,我们认为只是一种传说。当地一位有文化的老乡还说,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中,这里还成为杨氏集团的割剧势力,建立国都,主宰方圆十几个县,连陕西略阳县都属所辖区,后被前秦苻坚所灭,传十二主,历时160多年,史称“仇池国”。
环顾四周,层峦迭嶂,太阳快落山,天上几朵白云还在漂游,大家恋恋不舍,使人真正领悟到诗人“何当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下山的路更是让人担心,夜幕渐渐笼罩,刘师傅打开车灯,屏气凝神为大家安全操心……
返回县城已是晚上10点多,县政府办公室的王主任还为我们的安全在担忧,车刚到县府大院,他不顾一天工作的疲劳,还热情地为我们“接风洗尘”,使我们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