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当我们看到“工业——富民之要”、“工业——强市之基”这些稔熟的词汇时,却并不了解中国和当地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回味这些业已过去的历史,对当今社会生活还有什么提示与启发吗?我不敢有此奢想,但总想在回顾中有所品味。
民国秦州商事之五
“雄鸡”鸣秦州
三人以特长合理分工,由胡中林主内,负责人事、财务、生产与经销;哈锐理外,负责应接来自官府、驻军的诸多纷扰;王鼎三行使各项事务的监督管理。各展其能,步调一致,迅速完成招工、购置设备,进料,制定规章制度等事宜。建厂半年后,通过试产,民国九年(1920年)初,随着迎春的爆竹,给百姓生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雄鸡”牌阴火火柴,终于正式投产,进入市场。小小的火柴盒上(虽然图案过于单调,只红白二色),一只雄壮的公鸡,昂首挺胸,用尽全力,正引胫高唱着一曲报晓的歌。于是,家家户户的油灯眼子,“嚓”一下很快亮了;灶间、炕洞的柴火,“嚓”一下迅速燃了。火光照亮了人们惊喜愉悦的笑脸,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结束了自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来几千年用“火镰”、“火镜”、“灯曲”、“火绳”等方法取火;用白蒿搓成“火腰”,以延续火种;用柴草四处“借火”、“点火”;跪在灶眼前烟熏火燎地用吹火棍吹火的艰难局面。也改变了自1865年火柴输入中国,被称之为“洋火”的概念。秦州人第一次用自己家乡的火柴,点燃了炕灯,点燃了灶火,光与热交织成一曲发展民族工业的凯歌!
火柴生产采取厂内生产与居民家庭手工劳动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贫困市民特别是妇女的就业,增加了经济收入。
“雄鸡”牌火柴投入市场后,先以质量优于陕西宁羌的“松鹤”牌而占领陇南市场,渐次扩及陇东、河西一带,销售日旺(时日产量最高达900箱)。但是炳兴公司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以实业家的远见卓识,不断改进生产条件,研究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公司从市场信息反馈中得知,阴火火柴价格低,但燃点低,发火慢,衣服等随处可擦,很不安全,又面临外地火柴的竞争,于是集中精力研制新产品。不到半年,又研制成功灵敏度高,发火快速,相对安全的“三羊”硫化磷阳火火柴。这一新产品投放市场,更受消费者欢迎。于是,民众中流传着“农村爱‘雄鸡’,城市爱‘三羊’,一阴一阳好搭档,走到哪里都吃香”的赞誉。炳兴公司销路日增,声誉愈高,产品由原来陇南十四县,逐步延伸到陇东、河西、宁夏和青海部分地区,达20年之久。1921至1936十六年间,产量稳步上升,年总产值达15万元以上。(■庞瑞琳 韩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