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市委五届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发言材料
抢抓机遇 奋力赶超
强力推动张家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中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委书记 刘 长 江
(2010年11月)

“十一五”以来,在党的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好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为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
由于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工作水平、环境氛围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不仅与全省全市发展的差距拉大,而且与其他民族地区的差距也在拉大,总体上处在夯实基础、破解瓶颈、突出特色、培育优势、积蓄后劲、赶超发展的阶段。加快发展是解决张家川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全县工作的主题。奋力赶超是时代赋予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级干部的神圣职责,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民族贫困地区作为“十二五”时期扶持的重点,这为我们奋力赶超增添了新动力,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为我们奋力赶超指明了方向。作为陇东南地区和关天经济区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十二五”时期,是我们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强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及这次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按照“依托天水、联接平凉、融入关中、特色领先、乘势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将张家川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陇东南畜牧大县、天水市矿业基地、关天经济区特色旅游区的“四大目标定位”,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建和谐县”的基本方略和“发展高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党建保证一切”的基本理念,实施项目带动、科教兴县、赶超发展三大战略,做强草食畜牧业、矿产业、民族加工业、商贸旅游业四大产业,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工商经济发展、城镇综合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强力推动张家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经济更快增长、发展更具活力、特色更加鲜明、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趋和谐的奋斗目标。
落实好这一思路,要坚持走好“五条路子”,即: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化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坚持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推进“四大产业”培育,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坚持以优化环境为前提,以强化扶持为动力,大力推进商贸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全民创业的路子;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城镇带动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县发展的路子。具体将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抢抓国家加快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以及“国扶47条”等政策机遇,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精神,选足选好“十二五”期间的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协调、衔接、争取使已征集筛选的502个重点项目全部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的大盘子。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十二五”前三年即自治县成立60年的时候,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川区水利化、山区梯田化、沟梁林带化、饮水安全化、农路网络化、城乡清洁化;在道路建设上实现出县道路高等化、通乡道路柏油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内道路全硬化的目标;文化建设上实现村村有文化室、卫生所,有文化广场;教育实现三年大发展目标;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有显著提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科学布局城乡电网、风电产业、煤炭与燃气输送、农村沼气等能源建设项目,争取西气东输二期工程管道支线过境张家川,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建成北气南输和陇东南煤炭西南输出通道。突出抓好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路、平安梁安全饮水、富川水库等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及各项民生项目,以项目的实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三区三园五带”工程为抓手,在石硖灌区的三乡镇规划建设2万亩的川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在西部六乡镇规划建设300平方公里覆盖15万人口的山区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区;在天平铁路恭门段沿线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沿川、沿路、沿河规划建设蔬菜示范园,在张川镇规划建设畜牧产业示范园和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在全县各乡镇适宜区规划建设苹果、洋芋、玉米、大麻、中药材五个种植片带。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做大做强“伊香拉面师”、“伊民电焊工”、“伊香烹饪师”、“民族家政”等特色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和品牌化水平。
三、集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在工商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立足资源优势、强化扶持指导、完善服务体系、突出优势产业,逐步做强做优的总体要求,以矿产业、民族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三镇为依托,强力促进工商经济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矿产业。以陈家庙矿山综合开发利用为龙头,全力抓好鑫达公司40万吨铁精选矿、10万吨铜精选矿项目建设。结合富川水库修建,积极引进煤电、煤化工、铁铜冶炼、建材加工等项目。做精做优民族加工业。充分利用张家川清真食品天然品质、清真品格的优势,加大对伊味思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建明调味品厂、中药饮片厂、阿胶厂等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新上肉牛屠宰项目;以粮食、农副产品及民族饰品加工为主,拓宽民族加工业领域,使民族加工业得到全面发展。做活做响商贸旅游业。充分发挥回族群众擅长经商的优势,论证规划在张川、龙山、恭门镇建立大型物流中心,搞活商贸流通。发挥比较优势,打响以关山云凤风景名胜区为主的草原生态旅游、以宣化岗拱北为主的民族风情旅游、以马家塬战国古墓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品牌,主动加强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借船出海,扩大影响,提升张家川旅游的知名度,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在推进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南北拓展、东西延伸、改建并举、综合开发”的思路和“扩大规模、增大容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培育产业、增强综合承载能力”的要求,积极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加快县城南北路网及回乡风情园建设工程,力争将回乡风情园建成民族风情园、历史文化园、休闲娱乐园、旅游观光园。把房地产开发和市场体系完善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抓手,规范房地产开发,三年新增60万平方米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完善市场体系,满足城市各阶层及农民进城住房和就业的需求,努力打造“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生态文明”的陇东南地区特色民族城。以县城为龙头,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中心村为基础,切实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龙山、恭门、马鹿、梁山、马关、张棉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培育发展以商贸型、工矿型、综合加工仓储物流型、旅游型特色鲜明的城镇群,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在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奋力实现三年教育大发展的目标。明年完成县城内所有学校特别是县一中后续工程、县三中配套工程、新民中学设施完善和新建阿阳中学建设;2012年完成初中以上学校的建设;2013年即建县60周年时完成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成县第一医院与中医院置换,力争将县第一医院建成全市一流的县级医院。不断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完成文化影视中心建设项目。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平安张家川”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以“三联三引三助”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形成经济充满活力、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友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发展新局面。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顺是张家川一切工作的前提,加强党的建设是张家川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将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的理念,打牢全县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及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打牢全县团结进步的组织基础;努力找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打牢全县团结进步的工作基础;坚持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确保人民群众从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打牢全县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以探索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机制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牢全县团结进步的干部基础。着力为全县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带着对回汉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责任,奋力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