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扶贫铺就群众致富路
武山县全力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题

在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实现“六个精准”的关键时期,武山县把交通扶贫作为深化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紧紧围绕贫困村实际情况,切实改善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着力解决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使公路修到了产业基地、田间地头、群众门口。全县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162个贫困自然村通了砂化路,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15条。农村公路的蓬勃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蔬菜、旱作农业、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一、坚持“四个结合”,统一精准扶贫工作思路
武山县从解决贫困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入手,加快通贫困村道路建设,服务群众脱贫致富;一是结合路网改造,全力打造致富交通网。今年我县实施了国道G310线、县道武漳公路和姚杨公路、专道贺岷公路、乡道洛门至廖阳等5条149公里干线公路改造,进一步完善了我县交通路网结构,形成了以国省县道为主框架、通乡公路为枢纽、通村公路为补充的“五纵五横”公路交通网络。全面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快速开展。二是结合通畅工程,实施贫困村通村水泥路。抢抓武山县被列为全省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省级试点县的历史机遇,今年武山县实施了29个贫困村通村水泥路113.8公里,使全县156个贫困村全部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结合精准扶贫,砂化贫困村自然村道路。紧盯打通贫困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启动实施了通贫困自然村道路砂化工程,今年武山县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在全县15个乡镇74个贫困村的162自然村修建砂化道路383.3公里,有效弥补了自然村不通公路的“空白”。四是结合特色产业,配套建设富民产业道路。坚持以产拓路、以路兴产,优先建设覆盖面广、受益人口多、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道路。今年,依托洛门牟坪苹果矮化密植园、洛门蔬菜标准化建设示范园等特色产业基地,配套新修产业路13条37公里,促进了蔬菜、林果等富民产业扩面增效。围绕温泉、水帘洞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拟改建道路2条33公里。

二、确保“三个到位”,统一精准扶贫工作共识
武山县按照精准扶贫、交通先行的发展思路,突出规划引领,狠抓责任落实,全力保障农村道路建设顺利实施。一是规划到位,绘就贫困村建设蓝图。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科学编制《《武山县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坚持项目支撑、产路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与国省干道规划相结合,优先建设断头路、联网路、旅游路、产业路,进一步完善了交通网络。坚持建养并重、路运一体,把农村公路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同步发展农村客运站点、物流货运。全县农村公路像一条条“输血”、“造血”的毛细血管,联起了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群众的幸福生活梦。二是发动到位,激发贫困户致富热情。结合双联行动和驻村帮扶工作,我们采取上门征求意见、召开动员会议、组织实地观摩、巡回流动宣传等多种方式方法,组织贫困村群众全程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道路设计、资金筹措、建设施工、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由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管,激发了贫困村群众的致富热情,赢得了群众信任。三是责任到位,强化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全面落实贫困村道路建设政府主体责任,把农村道路建设管养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细化工作任务,列出责任清单,排出进度计划,狠抓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优先划拨补助资金,安排其他项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进度缓慢、质量不达标的乡镇和部门,严格问责,真正把贫困村道路建设责任落到了实处。

三、突出“两个创新”, 统一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武山县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交通道路建设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子。一是创新思路,解决贫困村实际困难问题。为了提高通贫困村公路的最大效益,更好地服务群众生产生活、脱贫致富。首先,武山县在通贫困村道路建设过程中,坚持与群众诉求、群众呼声相对接,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合理调整项目,坚持“能连则连、能通则通、能畅则畅”,最大限度发挥贫困村道路效益。真正达到了“建设一条道路,带活一方经济,脱贫一村百姓”的目的。其次,坚持建用并重、路运一体的发展思路,“公路修到哪里,班车就通到哪里”,将农村客运停靠站与农村公路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加快农村运输事业发展,服务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创新机制,严把精准扶贫工程质量关。精准扶贫建设项目是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民生工程项目,武山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责任化包抓,建立县四大组织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成立了项目建设驻地推进组,深入施工一线进行“零距离”督导,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实行旁站式监管,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蹲点、跟班作业,对每一个建设工程都实行“一对一”专业化管理,做到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管。落实淘汰制考评,对施工管理不严、建设质量不优的施工单位,实行末位淘汰,着力将精准扶贫交通建设项目打造成为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放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