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清代魁星阁濒临坍塌
文管部门日前紧急抢救 修缮资金面临严重不足

近日,记者在武山县四门镇采访时看到,该镇四马公路南侧峭壁之上,一座楼阁巍然临空耸立,气势颇为雄伟,这就是四门镇著名的魁星阁。
然而,驱车近看,这座在武山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清代古建筑却呈现出一副凋敝不堪的景象:地基大面积沉陷,四边12根檐柱向西倾斜,部分建筑坐标严重移位;屋脊除正脊中央狮子保存完好外,其余脊兽有的已掉落;屋檐多处垮塌,背面12根椽棚板已裸露在外,出现糟朽状态;约三分之一虎头瓦当和莲花滴水残损严重,砖瓦四处滚落;二层青砖墙体有三四厘米宽的裂缝多道;西北角角檐横木摧折,墙体随时有崩塌之险,整座楼阁岌岌可危,已面临坍塌的濒危境地。
武山四门镇魁星阁位于四门镇西堡村一圆形堡子中央的土台之上,是一座二层重檐歇山顶土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面南背北,平面近似方形,建筑占地面积约42平方米。上层正面通体为木板所装,室内用木板隔为上下两层,外廊亦为木板所铺,后墙有一直径约1米的圆形窗。东西墙面绘有精美的清代山水、人物壁画,面积达11.7平方米。屋顶的举折、屋面起翘、出翘形如鸟翼,轻盈飘逸。屋脊及脊端的精美雕饰与梁柱柁担、飞檐斗拱上精致的彩绘图案相映衬,形成挺拔秀丽、幽雅恬静的艺术格调。
武山县志办主任包永庄告诉记者,四门镇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度成为豲道县衙,也是陇右入川的兵家、商旅通行要道。建立魁星阁,本意为保佑一方学子功成名就,以实现乡民望子成龙之心愿。据楼阁梁顶墨迹题记,魁星阁修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距今254年,由功德主汪潜主建。魁星阁是集先民智慧、信仰、艺术为一体的当地建筑技艺和文化发展的有力见证。该楼阁艺术风格独特,是武山古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11月被武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记者从武山县文物局局长张耀德处了解到,面对如此情况,县文物局十分着急。特别是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该局曾5次深入现场勘察,邀请县内外专家进行详查测量。同时与镇政府、村委会多次沟通协商,调查走访群众,寻求抢救修缮既便捷经济、又适于规范长效管理的良策。通过反复考察商榷,形成了“县文物局牵头、镇政府和村委会配合、全体村民参与、面向社会集资”的抢救修缮共识。近期,经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技术人员勘测预算,科学修缮魁星阁需经费8万多元。目前,该局一直为这笔文物古迹修缮资金发愁。为寻求修缮经费,武山县文物局在积极争取政府投资的同时,还编写了《四门镇魁星阁保护修缮倡议书》,以扩大修缮宣传层面、增强社会保护意识、鼓舞群众踊跃奉献,最终达到科学的管理目标。 (吴凯飞 聂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