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典型经验案例展示(5)
——秦安县龚川村推进殡葬改革实践,用文明殡葬润乡情
从“面子丧葬”到“文明追思”的转型之困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安伏镇龚川村曾深陷传统丧葬陋习泥潭:丧事大操大办、流水宴席动辄三五日、扎纸人摆道场耗费数万元,部分家庭甚至举债办丧“撑面子”。这种“薄养厚葬”的风气不仅加重经济负担,更扭曲孝道本质,阻碍乡风文明。2020年,靳子龙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后,以“厚养薄葬”为突破口,创新推行“1276+X”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乡贤共治、生态殡葬等举措,实现从“丧事攀比”到“追思从简”的蜕变,打造西北山区殡葬改革示范村。
党建引领:重塑孝道观,筑牢思想根基
龚川村党支部书记靳子龙以党建为抓手,推动殡葬改革理念深入人心。党员带头破旧俗。组织44名党员签订《文明治丧承诺书》,要求党员家庭率先践行“丧事简办、生态安葬”。村民王某父亲去世时,党员家属主动取消流水席,将原计划3万元的丧事费用压缩至5000元,采用追思会形式缅怀,节省资金用于赡养王某母亲晚年生活和疾病治疗。 村规民约定标准。编制《龚川村规民约》,将“生前尽孝胜虚礼,生态安葬护青山”“不摆道场不扎纸,追思会上寄真情”等内容融入村规,通过“秦安小曲”传唱至家家户户。 孝道教育常态化。每月举办“孝亲课堂”,邀请子女分享赡养老人心得,评选“孝心家庭”,扭转“丧事隆重即孝顺”的畸形观念。

乡贤共治:七会联动,构建殡改治理网
依托“贤达、贤俗、贤治、贤学、贤农、贤惠、贤艺”七个理事会,注重“三个”作用发挥,形成殡葬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合力。发挥贤俗理事会全程监督。制定《丧事简办操作指南》,规定丧事流程不超过3天、宴席不超过10桌、纸扎用品部分禁用。理事会成员驻点监督,2024年成功劝阻大操大办丧事11起。每季度公布“文明殡葬红黑榜”,对违规家庭暂停村级福利,形成刚性约束。发挥贤治理事会矛盾调解。建立“白事纠纷调解室”,针对殡葬习俗冲突开展柔性调解,2024年化解因丧事简办引发的家庭矛盾7起。发挥树立正面典型带动作用。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评选活动,将“丧事简办、生态安葬”作为重要评选标准。村民李某因主动放弃大操大办丧事,获评“移风易俗先锋户”,其事迹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广泛传播,引发效仿热潮。

文化浸润:三比三夸,激活文明内驱力
创新开展殡葬移风易俗“三比三夸”活动,将殡葬改革融入乡村文化基因。“比孝道,夸薄葬”。设立“孝亲敬老榜”,重点考察老人生前赡养质量。村民杨某因十年如一日照料瘫痪母亲,丧事仅花费3000元,获评“真孝典范”,事迹广为流传。“比新风,夸生态”。开展“绿色安葬之星”评选,全村生态安葬率显著提升。“比家风,夸简朴”。收集整理50位逝者口述史,整合家谱家训,将殡葬改革与家风传承深度融合。通过“丧事支出公示栏”公开每户治丧费用,形成“节俭光荣”的舆论氛围,村民平均丧葬支出由3.8万元降至6000元。贤学理事会开设生死观讲座,播放《人间世》等纪录片,引导村民理解“孝在生前,葬在心底”。
经济赋能:破除陋习生存土壤
殡葬攀比背后是经济落后导致的“面子焦虑”,根本解决办法是让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通过贤农理事会推广苹果、蜜桃标准化种植和老旧果园改造,2024年人均收入突破1.38万元,村民逐渐摆脱“办丧显实力”的心理依赖。贤农理事会组织“致富带头人”传授大棚种植技术和果园品种更新换代技术,帮助50余户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经济改善后,用于老人医疗、照护支出,让“厚养”有制度保障。村民张某感慨:“现在种蜜桃一年能赚5万,谁还不尽心赡养?”

三年来,龚川村抓住“薄养厚葬”这一关键陋习,唤醒村民情感共鸣,通过仪式创新、家风传承,将殡葬改革升华为精神重塑,推动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消解陋习生存土壤。如今的龚川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民从“比排场”到“比孝心”的观念得到极大转变,村民赡养老人投入增长35%,丧事纠纷下降80%。从“烟火缭绕”到“清风徐来”的环保意识更为浓烈,大量减少纸钱焚烧、降低环境污染。从“经济负担”到“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逐渐形成,节约的丧事资金转化为产业投资,新建果园面50亩以上。
龚川村以“一场白事革命”推动“乡村文明觉醒”,证明移风易俗绝非“与传统为敌”,而是用文明的方式让文化根脉生生不息。龚川村的青山翠柏间,新时代乡村文明的答卷正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