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麦积区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设施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建设的“四维”空间精准发力,不断夯实和美乡村建设基础,大力推进富有乡村气息、文化底蕴、质朴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的精彩蝶变。
抓规划促引领,勾勒乡村科学发展蓝图。注重科学规划对和美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按照“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村庄规划,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导。积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引进乡村建设规划先进理念,大力培育规划专业干部队伍,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凝聚规划共识,提升乡村建设规划能力。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立足全域实际和乡村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各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等情况,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确保规划符合群众意愿。以“一圈三线”(城郊圈,麦甘公路、宝天高速、G310沿线)为总体思路,科学布局建设点位,将特色产业片带、交通干道沿线和原有美丽乡村纳入重点规划范围,完成40个和美乡村规划、95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发挥了良好的规划引领作用,实现全域统筹、协同发展,为全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可推广样板。
兴产业促增收,夯实壮大乡村振兴根基。麦积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支撑,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展“花牛苹果”品种保护与培育十大专项行动,谋划“一库一区一园两基地”等总投资11.67亿元的22个项目,致力于打造花牛苹果全国“金名片”。在果品主产区,持续加大对苹果、花椒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措施,提升果品品质和产量,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77.78万亩。立足林区林缘区优势,推进木耳产业园、中蜂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麦积山景区周边,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文旅特色看点。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加强品牌建设,完成多项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品牌创建,“花牛苹果”连续8年荣登中国果品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62.44亿元,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手工产业等,累计发展庭院经济1260户、家庭农场550家,进一步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农户实现稳步增收,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破难题夯基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以“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为依托,聚焦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深入实施农村“八改”工程,推进强弱电管网入地改造,健全雨污分流设施,保护传统村落与特色民居,不断完善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持续加大投入,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重点建设通村路、产业路、旅游路,打通农村经济发展“主动脉”、贯通“毛细血管”,方便农产品运输和群众出行,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和稳定性。将乡村建设与环境治理有机结合,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构建乡镇、公司、村委会三方协同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机制,建成垃圾焚烧站5座、中转压缩站47座,基本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目标。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46个。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累计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5.3万座,农村常住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1.5%,379个行政村公厕实现全覆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机制强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稳定乡村。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建示范点、和美乡村示范村设置“党员示范岗”830多个,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突击队451个,推动治理与服务资源下沉,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承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群众说事会”“柿柿如意调解室”等,将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推进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创建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37个,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积极开展理论宣讲、普法宣传、道德风尚等文明实践活动,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评选“美丽庭院”“最美家庭”300户,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培育良好村风民风,以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乡村文明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