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天水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促进农村低收入人口持续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举措,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政策措施,打出了开发式帮扶组合拳,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
产业带动固根基。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打造苹果、蔬菜、核桃、草畜一体、中药材+花卉、金银花、食用菌、小麦、蚕豆、花椒、万寿菊等农业全产业链。深入挖掘链条潜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发展带动和配套服务等链条效应,将群众牢牢嵌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和实现就业。针对农村低收入人口,依托财政衔接资金和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合理确定到户产业扶持标准,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扶持,确保有能力发展产业的低收入家庭至少有一项稳定的增收产业,通过差异化扶持竭力补齐了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短板。截至目前,全市脱贫人口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提高到18%以上,1万元以下收入较低脱贫人口减少到5287户31430万人,逐步缩小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让农村低收入人口在发展的新征程中不掉队。
就业扶持拓渠道。坚持将稳就业促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劳务协作对接,“点对点、一站式”暖心输送、线上线下融合等方式,及时举办招聘会,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加大劳务输转力度,确保农村低收入家庭富余劳动力应输尽输。利用乡镇劳务工作站、劳务经纪人等劳务机构,积极对接就业帮扶车间、建筑施工、商贸餐饮等企业单位,引导群众就近就业。推行“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就业企业”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及时对接县外劳务基地,持续提升劳动力技能培训后输转率。规范管理乡村公益性岗位,对现有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优先安置弱劳力、半劳力及无法外出、无业可就低收入人口就地就业。截至9月底,全市输转城乡劳动力73.64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5.0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7.06亿元,务工规模和务工收入实现了双增长。全市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22684人,发放公岗补贴资金1.59亿元;林草部门聘用乡村生态护林员6968人,落实劳务报酬3004.98万元。
技术培训强动能。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需求,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重点,积极搭建技能培训和技术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技术培训,引导群众有效把握产业帮扶政策、充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新培育省级乡村工匠33人,累计达到64人,其中乡村工匠名师8人。特别是对劳动技能弱的低收入人口,按照需求导向、分类实施、跟踪服务的原则,加大培训资源向发展能力较弱群众倾斜,采取因户因人分类培训,以强带弱促进提升的方式,补齐低收入人口劳动技能短板,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5万人,群众整体技能大幅提升,助农增收作用日益凸显。
消费帮扶提质效。按照市场需求和新消费趋势,强化品牌培育,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定期组织开展消费帮扶集中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大力开展消费帮扶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帮扶,鼓励支持工商联、共青团、妇联组织及慈善机构采购和帮助销售低收入家庭的农副产品,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生产经营性收入。在具体的消费帮扶过程中,通过消费帮扶采购农村低收入人口农副产品的,要求采购价应不低于当地市场同等品质其他商品,保障了低收入家庭农副产品消得出、卖得好。截至目前全市消费帮扶达12.35亿元。
集体经济促活力。统筹各类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资源,全面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鼓励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帮扶项目资产运营管理,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成员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现金、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入股等多种股份合作制方式,健全完善“保底分红+收益分红”等合作机制,鼓励长期外出务工、无力自主经营的低收入人口,将闲置资产交由村集体或合作社代为经营管理,有效盘活了村集体资产,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了低收入人口财产性收入。截至目前,全市2491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16亿元,村均32.74万元,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成为加快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棒”。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