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西汉水,自北向南而来,黄河的支流渭河,自西向东而来,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两条母亲河,流经秦岭西缘时,分别伸出温柔的臂弯,一座叫天水的城市就此诞生。正因此,这座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甘肃省东南部的千年古城,不仅历来无旱,更是多青山草木,甘泉碧湖,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美誉。她是《诗经·秦风》的采撷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对天水一带的风光、人文的描写,诗圣杜甫在这里有感而发,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绝句。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易学之都、羲皇故里、华夏渊源之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天水,因水得名,因湖得名。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郡前有湖水,冬夏无增减,取天水名,由此湖也”。《水经注•渭水》载:“上邽县,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民间也不乏对天水之名的种种传说,有精奥玄妙的“天一生水”说,《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伏羲在此一画开天地,此城也被认为是天一生水之城;有充满浪漫色彩的“天河注水”说,传说汉武帝时期陇右一带持续干旱,一天夜里忽有天河之水倾泻而下,在上邽城北形成一湖,当地旱情缓解,百姓将其命名为“天水湖”,地方官认为是祥瑞降临,将其报告给汉武帝,汉武帝听了很高兴,敕命析陇西郡在此置天水郡;有现实意义的“天山”之水说,以为古人涉足未远,将秦州西南的齐寿山认为是遥远的天山,从其上流下来的水自然就是“天水”了,等等。
“三皇之首”伏羲诞生于天水,他登临卦台山顶,俯瞰三阳川,始观天、俯察地、一画开天、肇启文明,被后世尊称为“人文始祖”,天水又被誉为“易学之都”。1992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时,为天水题词“羲皇故里”。相传,伏羲氏是“人首龙身”,他创造了龙图腾,所以天水也有“龙城”的别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誉的就是天水飞将军李广。天水本地人更喜欢称伏羲为“人宗爷”,如今,在天水市的西关仍保存着我国最完整的明代祭祀伏羲庙,一代代海内外中华儿女来到这里寻根问祖、缅怀伏羲,每年的6月22日会在此举办盛大的公祭伏羲大典。
人们常说的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黄帝时代算起的,而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将华夏文明之源推到了至少八千年前,所以天水又被誉为“华夏渊源”。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距今已有78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彩陶,距今约8000年,以及文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文明史前后延续达3000年。
商末周初,秦人来到西陲,自周孝王时起便为周天子牧马,秦人领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秦邑(今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天水的沃土滋养壮大了六代秦人,终在秦穆公手上,兵强马壮的秦人,一路攻伐,入主关中,直至秦始皇横扫六合,建立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前688年,秦人在天水设置邽县、冀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见于史载最早的两个县级行政设置。古冀县即现天水市甘谷县,被称为“华夏第一县”。
《讼卦》说:“天水讼”,其卦辞曰:“天与水违行,讼。”为争端之意,用作地名,其意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成为蜀汉战争的主战场和最前线。蜀汉北伐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天水,这是扼守凉州和雍州节点,占领这里,就可以实现对北方的分化,为夺取关中做铺垫。天水所在的祁山道亦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木门伏击、空城退兵,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事件,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多处三国古战场遗址。
天水见证了丝路辉煌和佛教东传,中西文明在这片土地交融。公元405年,十六国后秦皇帝姚兴在麦积山开窟造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境内渭河沿线形成了麦积山、仙人崖、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诸多石窟群,共同构建起天水百里石窟走廊。
从始祖伏羲到始皇嬴政,从大地湾到石窟寺,天水穿越了八千年的华夏文明,从天河注水到秦人故地,从上邽、成纪到清水、秦安,这里留下了无数的地名故事的灿烂的地名文化。八千年很长,在耤河边留下讲不完的故事,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沉淀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文化精神,在此成长的天水人,生生不息,始终在奋进向前。
如今的天水,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甘肃省区域中心城市,是“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全市三百万人民也正在用麦积的麻、甘谷的辣和滚烫的热情汇聚成的一碗麻辣烫,再一次冲出秦岭山脉,走向全国,在历史的长河里谱写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