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有一服用农药少年,昏迷状态,救护车一会到达急诊室,请在班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好的,我们急诊立即准备抢救工作!
3月9日下午18时许,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抢救区医护人员接到天水陇南急诊专科医联体某医院转院电话后,立即做好抢救准备,组成快速反应小组(RRT)10余分钟后,救护车运送来一名14岁的少年,送至医院时整个人散发出浓烈农药味,意识丧失,无大动脉搏动,无自主呼吸。急诊抢救区快速反应小组(RRT),立即对患者进行了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开放静脉,阿托品,肾上腺素推注等抢救措施,数分钟后,心电监护见患者心律从直线变为了自主心律。考虑到患者体内残留药物较多,清除干净胃内毒物是抢救的关键。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状态下,同时快速完成抽血化验,洗胃等治疗,在农药中毒常规抢救基础上,经家属同意后,迅速安排收住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行血液灌流治疗,全力抢救患者生命安全。
接诊中毒病人是EICU司空见惯的工作,救治流程也早已轻车熟路,但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心肺复苏术后,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在科主任柳炜的带领下,EICU医护人员通力协作,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行股静脉穿刺置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等系列操作,解毒剂、补液促进代谢、保护脏器、稳定内环境,血液灌流,亚低温脑复苏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经过紧张严密治疗,3月12日患者完全清醒,评估后拔除气管插管,经查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3月15日患者病情平稳,转急诊病区治疗后,康复出院。
同期急诊抢救室接诊了一名57岁农药中毒致昏迷患者,来诊前1小时饮酒后口服农药“55%甲拌磷”1支(量约5ml),饮酒量不祥。
甲拌磷也称3911,属于剧毒类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长时间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神经生理功能紊乱,可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急诊抢救区医护立即对患者进行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以洗胃、阿托品、碘解磷定解毒等抢救措施。为患者争取到后续治疗的机会后,收住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遂积极行血液灌流联合持续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间断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治疗、解毒剂、补液促进毒物代谢、抗感染、保护脏器、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经上述抢救治疗14天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顺利脱机拔管,续贯无创呼吸机治疗,于入院后第20天转急诊病区巩固治疗,康复出院。
急诊医学科致力于提升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经过多维度的教学、培训、实践,现在的急诊医学科已经成为集120指挥调度、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病房救治、EICU五位一体的大急诊模式。
近年急诊医学科强业务,勤练兵,重学习,促发展,积极开展呼吸机相关技术(经口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等),各种穿刺技术(胸腔穿刺置管、腹腔穿刺置管、深静脉穿刺置管)以及各种类型的血液净化技术(血液灌流、血液滤过、血浆置换、HP+CRRT)等业务水平,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急诊科践行急诊大平台3.0建设,“提效率、强技能”,打造“大急救链”,在调度、救治、服务环节突破创新,聚焦抢救“黄金4分钟”,推进“呼叫即救治”,实现“上车即入院”。积极下县区巡讲,推进市县医疗质量均质化、一体化、标准化,推进医联体建设。习总书记说过: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广大患者保驾护航,保障病人生命安全。
(新闻来源:天水市一院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