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在这个春天吃一碗天水麻辣烫
□ 杨逍
天水人未曾想到,在他们琳琅满目的地方名吃食谱中,一碗红彤彤、火辣辣的麻辣烫竟突然间让舌尖上的中国万象稳稳当当落在了天水大地。天水麻辣烫火起来了,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在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流量时代的魔盒一旦打开,便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奔腾而来。
天水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植物种类繁多,天水花牛苹果、秦安蜜桃、秦州葡萄和樱桃便是得天时地利之便而享誉内外的舌尖美味。因而一碗麻辣烫只有配上天水本地特产的辣椒、花椒、各类蔬菜以及天水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的手擀粉便才能称之为“天水麻辣烫”。天水麻辣烫因食材原料独具特色而与外地麻辣烫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要吃到一碗正宗的天水麻辣烫,就一定要来天水,只有到了天水,你才能品尝到天水与众不同的特色吃食,才能让你的味蕾激发出与天水人一样的生活热情。
是水滋养了天水的万物,一碗麻辣烫离不开天水的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天水的水最早从《诗经》里流淌出来,那时的人们沿着河流往下走,就有“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他们看见那娇嫩的白娃娃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安静地伫立,眼波含秋。水滋养了风华绝代的美女,也滋养了魁梧壮硕的大秦将士,美女轻挽罗裳耕织蒸炒,将士握剑执戟四方杀伐,秦人嘹亮的声响从天水生发而漫及中国,秦文化深扎于天水,秦地秦腔就成为天水人血脉中最昂扬的音符。美女英雄,秀雄兼容,在关山和秦岭之间,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天水因水而名动陇上。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夏末,四十八岁的诗人杜甫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职务,举家来到天水,他最先爱上的便是天水的水。“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饥寒交迫的杜老先生在“俯仰悲身世”的无奈中盛赞北流泉的清冽,往后的人们循着杜诗来看天水的水,写天水的水,天水因此便配得上了“陇上江南”的“江南”二字。这所有的惊讶和美誉,都得益于天水之水,这温润如玉的水,这清凉甘醇的水,这清澈高洁的水,让天水的四季分明,让天水的气候温和,让天水少女的皮肤白皙,让天水男人的豪壮谦和,让天水成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伏羲女娲诞生于天水,伏羲画八卦、造书契,教人结网猎鱼、取火种、养牲畜,伏羲在天水大地上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簇火种,饮食文化作为伏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得以传承和发扬。八千年前,生活于天水的大地湾先民开始种植糜子和油菜,将食物盛在陶器里聚而用餐,餐桌文化的雏形从这里演绎生发。
公元前119年,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官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带回了亚麻、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等农产品的种子,张骞长子张棉奉命留守关山西麓,在天水张家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辖军事、政治、文化为一体的驿站“张棉驿”,这些胡地农作物最先便在天水大地上得以培育种植,而胡麻油和芝麻则是一碗香喷喷的麻辣烫必不可少的佐料。天水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饮食结构在天水交融而改变,天水饮食从而有了丰富而独特的面目,既有能够长期保存、便于携带的锅盔、馓子和油香果子,又有呱呱、面皮和各种柔软的面食,既有北方的刚毅和硬朗,又有江南的柔软和温润。自张骞之后,天水的餐桌文化逐渐多元。
西汉末年,王莽新朝,天水人隗嚣于天水举起大旗,率众数十万盘踞陇右,在那个“何不食肉糜”的动乱年代,隗嚣集团庇护陇右百姓安居乐业。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在天水你来我往,征讨迂回,蜀汉名将姜维声震三国。公元333年,天水人苻洪率领二万户天水民众迁居关中,徐图霸业。公元352年,苻洪的儿子苻健入据关中,在长安称帝,建立前秦。五年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力最大的帝王苻坚继位,纵横捭阖,统一了中国北方。天水人在秦人东迁之后,不断在中国大地发出嘹亮的声响。
不管是突围还是据守,天水都以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位置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而在一次次的突围与融合中,天水饮食文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吸纳外地餐饮文化的优点,结合天水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逐渐形成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地方小吃独成体系的餐饮结构。十六世纪末期,辣椒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天水,很快就在天水广泛种植,还是因了地理优势,天水辣椒有了香而不燥辣的特点,成为一碗麻辣烫最为重要的灵魂。天水的水,秦安的花椒,甘谷的辣椒,武山的蔬菜,天水人百吃不厌的洋芋粉条,在将军的杀伐和女人的持守中,被历史之手搅来拌去,成就了一碗天水麻辣烫,天水麻辣烫再次引领了中国人的饮食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