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党旗如画
——天水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纪实
天水日报记者 惠富强
让我们将时光倒回到“5·12”特大震灾后那段痛苦的日子,那是人民呼唤爱、呼唤主心骨的日子:秦州区藉口镇郑集寨村77岁的老党员赵振兴将儿女们平时给他的钱凑在一起,向党组织缴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西关村回族农民党员马玉林在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向党组织缴纳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在麦积区某公司看大门的清水县老党员南怀真设法委托他人为自己缴纳了100元的“特殊党费”……
从“5·12”地震发生后三个月时间里,全市就有63377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677.21万元。
他们有着不同的籍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口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党员!危难面前,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
“如果说党是一面旗帜,那么广大党员就是鲜艳的色彩,只有保持好党员的纯洁性,才有党性的纯洁性和党组织的纯洁性。”这是天水市党员队伍建设不变的原则。正是由于长期坚持这样的原则,才使得天水党的队伍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克难攻坚的力量源泉。
强本固基 牢筑堡垒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精神,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年初,市委在安排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时,特别强调要着眼于改善党员的结构和分布,注重在妇女、生产一线、高知群体、农村致富能人、新的社会阶层和青年中发展党员,从而使发展党员工作重点更加突出。各县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势下发展党员的工作实际,分别制定了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由于做到了长远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有效地克服了发展党员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全市党员数量逐年增长,党员队伍更趋优化。
截至2008年底,我市共有党员13.22万名;农村党员8.21万人,占党员总数的62%;女党员2.0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5.58%;少数民族党员0.81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13%。特别是2003年以来,按照基层加强组织、重视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五年来全市累计发展党员21286名,其中发展女党员5139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24%。同时,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发展党员16670名,占累计发展党员数的78%。
队伍建设:每个党员就是一块基石
如果将党比作一个大厦,每个党员就是其中的一块基石,基石牢不牢,关系着整个大厦的安危。
我市在发展新党员时,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把党员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严把“四关”:一是严把培训关。对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由基层党委统一组织,进行政治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天,经统一组织考试合格后发给结业证书,方可列为入党对象。五年来,全市培训入党积极分子77800多人(次)。二是严把公示关。对被列为入党对象的,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之前,由所在党支部将其表现进行公示,接受监督,凡是有异议或反映的,一律不列为入党对象。三是严把谈话关。申请入党人在党委审批前,由基层党委负责人找其谈话,做更进一步的考察了解,以此作为党委审批能否入党的重要依据。四是严把转正关。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预备党员所在党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批,把好转正关。通过严把“四关”,有效克服了发展党员工作中搞照顾、送人情以及当兵、上学前突击入党等循私舞弊现象,保证了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把党性要求与时代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对农村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骨干分子,机关事业单位中忠诚党的事业、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分子的培养,积极引导其向党组织靠拢。近几年,全市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每年都保持在7000人以上。
给流动党员安个家
针对流动党员日趋增多、流动范围广、行业分布复杂、难于教育管理等现状,我们在总结以往流动党员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通过建组织、抓载体、强管理等有效措施,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发挥流动党员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市积极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基本掌握了流动党员的现状。2007年元月份,结合党员动态变化情况,又下发通知,按照党组织属地管理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对流动党员数量进行了认真的排查摸底,做到“六清楚”即人数清楚、结构清楚、分布清楚,年龄、文化程度清楚,思想状况清楚,流出、流入时间、地点基本清楚。在此基础上,县、乡、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流动党员登记簿和信息库,并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通过摸底,目前我市共有流动党员4932名,占全市党员总数的3.4%,其中流出4410名,流入522名,持证率达100%。
我市始终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对流动党员的服务意识。本着关爱、服务流动党员的目的,及时开通了“12371”活动党员服务电话,开设了流动党员服务台,以方便流动党员联系。秦安县何川社区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以来,先后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帮助20多名流动党员实现了再就业。为了使流动党员在外有“家”的归属感,对流入地的流动党员,我们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小区、楼宇、市场、园区、商业街道建立党员活动站和服务点。武山县针对企业改制后流动党员较多的现状,在县内企业流动党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城关镇、洛门镇建立了2个企业流动党员联合支部,加强对县内流动党员的管理;在桦林、龙台等集中流动人员较多的乡镇,务工基地建立了临时党组织,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延长了党员教育管理的链条。甘谷县新兴镇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优势,对流动党员提出了“提供一条信息、引进一个项目、奉献一份爱心、带富一批群众”的“四个一”目标,激发了流动党员为家乡建言献策的积极性。
党员关爱:温暖就在身边
爬雪山、过草地;抛头颅、洒热血;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向党交出最后一次学费……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珍藏着革命战争年代那些英勇的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的英勇形象,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和平建设的每个时期,也都留下了他们动人事迹。天水的建设和发展,同样是和他们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离不开的。虽然他们一天天老去,不断有人离开工作岗位,但党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每年每逢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市委都要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开展各种走访慰问活动。同时要求各县区、各单位认真做好生活困难党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起生活困难党员台账;必须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生活困难党员的慰问;切实做好慰问金的发放工作,把中央和省、市委的关怀送到基层,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老红军、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和生活困难党员手中,力求做到全覆盖,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为了彻底摸清生活困难党员情况,我市对目前全市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或因病因灾返贫的困难党员,进行了拉网式调查摸底,层层建立生活困难党员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报告帮扶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工作进展情况,形成逐级上报制度,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打好基础。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从去年9月开始,在麦积区开展了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试点工作, 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党员情况,以实施党员温暖、党员健康、留守儿童关爱、党员干部素质提升、结对帮扶互助、爱心基金等“六项工程”为重点,打造关爱平台,广大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在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的同时,市委立足实际,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关怀帮扶困难党员工作长效机制,使全市关心帮扶困难党员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
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断增强了我市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感召力、影响力,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使鲜艳的党旗迎着伟大时代的东风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