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伊消得人憔悴
——记天水市第五届“十佳新闻工作者”杨焕周

在天水日报社,提起杨焕周的名字,映入同事们脑中的一个词就是:年轻。这不仅是指他笑颜常开的年轻面庞,他更是天水日报社最年轻却肩负重担的一名中层干部。其实,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从1993年西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分配进入天水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他也算是一位有16年新闻龄的“老新闻”了,并且,在16年的新闻工作磨砺中,他早已成长为一名报社的新闻骨干。
热爱党的新闻事业,杨焕周深知政治强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从步入新闻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意识的培养,政治纪律的执行,大局和责任意识的养成方面,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他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理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将“宣传工作无小事”的政治理念较好地体现在新闻实践中。由于政治敏感性强,在多年的新闻编采业务和管理把关中,他每年都能在见报前封堵住几次重大差错,从未让报纸版面出现政治上的错误和偏差,使得业务工作较好地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准确地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充分发挥了党报的政治优势。

杨焕周新闻理论功底扎实,精通报纸编采的各项业务工作,在业务上是一个行家里手。多年来,他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成熟。他先后在报社经济部、政文部、夜班部、要闻部、记者部等多个业务部门工作,现在报社财务部、办公室工作。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他都能勤奋工作,从严要求自己,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从事记者工作时,他经常深入基层采访,而且经常承担“两会”、“节会”等重大活动和重要事件的采访,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编辑工作中,他编稿精心,标题制作到位,内容策划新颖,版式设计精美,使自己所承担的报纸版面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他对工作充满热情,且极其认真负责,作风踏实,严谨审慎,是报社领导放心和群众公认的业务尖子。十多年来,他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在省级和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奖中获奖。他采写的稿件《秦安农民上网销果品》获得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甘肃省新闻奖三等奖;他编辑的《徒步行程八千里 救助失学儿童》、《甘谷农民赴蒙古创办砖厂》、《农民出资奖励好师生》等40多篇作品获国家、省、市新闻奖;编辑创作的2004年1月1日天水日报一版获得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好版面奖。在报社对业务人员组织的业务考核、人事部门年度职称考评中,他每年都位居前列。
党报在群众中有着崇高的威信和巨大的影响力,这种社会公信力的形成,与广大报人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杨焕周正是这众多新闻工作者中出色的一员。他爱岗敬业,为工作不辞辛苦。在长达8年的夜班工作中,他从不推诿、不应付、无怨言,上级安排的任务无条件完成。作为要闻版编辑,工作责任大、压力大,劳动强度大,但杨焕周从不叫苦叫累,他对每一篇稿件都细心阅读,精心修改,精心制作标题,精心安排版面。参加工作以来,他很少请假,大部分节假日都在工作中度过。
2000年起,杨焕周担任部室主任,成为报社年轻的业务骨干。多年来,在坚持加强理论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同时,杨焕周还努力帮助年轻同志。在工作中,他对新同志严格要求,热情指导,耐心讲解,尽心尽力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业务心得。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他个人在政治上日益成熟,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而且通过他的传帮带,为报社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编辑、记者,为报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他所参与主创的天水日报《今日谈》栏目获得全省报纸类十佳名牌栏目称号。1994、1995年度他和同事主持的访谈类栏目——《周末茶座》社会反响强烈,深受读者好评。在严把报纸质量关的同时,他还积极主动地向报社领导提出关于提高报纸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不少意见和建议被报社领导班子采纳,并被实践证明对提高报纸宣传水平和报纸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2005年,杨焕周从编采岗位调整到行政岗位,虽然工作岗位变动了,但他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却没有改变,他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大家搞好服务。
杨焕周作风正派、处事公道、为人正直,能够以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从不以笔谋私。他淡泊名利,心胸坦荡,遇事讲大局、讲奉献、讲团结。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和良好的口碑。1998年、199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报社“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先进部室主任”;自2005年起,连续被评为天水日报社优秀共产党员,其所在部室被评为先进部室。同时,他还获得全市农村推行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优秀工作者、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