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谱秦州崛起新篇章

■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张健(左)
近几年来,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与关中地区相比,我们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各方面,差距还是很悬殊的。而且,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数据上,还体现在思想观念、发展环境、政策运用、机制创新和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中,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不奋起直追,必定会使差距越拉越大。
从关中地区学习考察回来之后,通过与关中五市一区在优化思路、加快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之后,我觉得,目前我们秦州区的发展思路还是符合区情实际的。那么,我们与关中地区的差距必然可以缩小,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次考察过程中的交流与座谈,为今后与关中五市一区搞好交流合作做了一次铺垫,为我们今后发挥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认清区情促发展
最近几年,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认真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变化,分析我们的优势与不足,再把我们与关中地区相比较,我们就在基础条件、人才、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等多方面都处于劣势。关中五市一区之行,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经验,也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作为我们来说,忧患意识需要增强,封闭落后的保守意识必须破除,盲目自满的消极思想也必须改变,全面打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在与关中五市一区发展态势的比较中,把握住经济区规划建设的机遇,加快统筹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重点。
初步的交流沟通,已经让我们对关中地区的发展经验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在经济区规划启动实施之后,随着双方交流进一步深入的增多,我们必将找到更多适用于秦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方法。但是在这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习和借鉴关中五市一区的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要认真审视我们的区情实际,充分利用我区多年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深厚的人文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相对优越的区位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发展质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需要以高标准来审视我们的发展现状,时刻与关中地区乃至全国的先进县区做比较,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秦州的未来和发展。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在“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大重点,走好五条发展路子,加快五个建设进程”的总体思路上做文章。具体来讲,就是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线,突出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两大重点,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走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壮大产业的发展路子;注重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坚持走优化结构、自主创新、提升总量的发展路子;注重提高以商贸、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走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规模、提升水平的发展路子;注重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坚持走教育优先、科技领先、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路子;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走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发展的路子;加快装备制造业中心城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区、旅游和服务业中心城区、科教文化中心城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区建设进程。
项目建设是根本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国家投资,都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实现的。如果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作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区域,我区经济的大发展必须要有大项目、大投入来支撑、来推动。
从关中五市一区的发展经验来看,都是把项目建设作为载体,特别是抓大项目的气势大、力度大、措施实,使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令人瞩目。立足我区实际来说,我们也需要认真学习抓大项目的精神,树立上大项目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项目、个个注重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重点领域抓项目,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抓住各种机遇,用足用活政策,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配套加工项目为重点,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民间商会的合资合作,以项目拉动投资,以投资推动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经济规划建设和省市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的机遇面前,我们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从实际出发,加强与关中地区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把握先机,争取主动,积极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落户我区。这个前提,要求我们要强化项目的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国家投资政策,依托区位、产业、人文等优势,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做到新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后续项目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要加强投资规模大、对经济拉动显著的重点项目的策划、论证和建设,多渠道积极推介,引导各方资金参与投资建设。
另外,我们的领导干部也要进一步强化包抓项目的制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严格项目建设程序,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骨干项目。目前来说,要全力抓好青少年游乐中心、垃圾处理厂、籍罗战备油路、华店公路和华天集团集成电路高端封装生产线、天光集成电路生产线、中材集团年产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13电器公司低压智能节能产品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大力推动我区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后劲。
整体实力要壮大
从关中地区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总结来看,我们要突出区域经济的重点和特色,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壮大整体实力。
作为农业城市来说,秦州区首先要突出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服务城市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立足城郊区、河谷川道区、浅山干旱区、冷凉山区和林区林缘区等不同区域特点,坚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积极实施区域综合开发、果树上山、品牌带动、城郊高效农业工程,突出抓好城郊型农业,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和发展农业同样不能忽视的,是我们要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坚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不动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化进程,突出发展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加快建设东十里、暖和湾工业示范区和成纪大道新型工业园,完善配套设施,聚集生产要素,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与此同时,还要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依托中心城区优势,加快商业街、商业圈的开发建设,积极开发农村市场,促进城乡市场持续繁荣。作为千年古城所在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要大力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强化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产业的带动力。
此外,社会事业发展也要加快。从改善城乡教育卫生基础条件,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要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重振商埠“旱码头”雄风

麦积区委书记蒋晓强(右)
继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之后,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又一个重点经济区,也是区域经济学点轴开发模式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具体实践。2003年以来,通过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的开发建设,有力地带动了麦积区经济社会的全面提速发展。新经济区启动实施后,将为地处西部战略要冲的天水,乃至甘肃“东大门”的麦积区,提供了又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目前全区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我们在经济区的建设中,应当把麦积区作为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产业龙头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和建设,经过3至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麦积建成一处新型工业基地、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物流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新型城区。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优势决定发展定位
作出这样的定位和判断,主要是因为我们麦积区自身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区位条件比较独特。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陕、甘、川之要冲,位居兰州、西安两大城市中点,与关中地区紧紧相连,陇海铁路穿境而过,310、316国道横贯东西,宝天高速公路及过境段、天定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天水军民合用机场已经正式通航,交通干线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陇东南的交通枢纽和商埠“旱码头”。
其次是区域经济增长点很多。作为老工业基地,“三线”建设时内迁了一批大企业,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制药电器、轻工食品、建材化工为主导的地方工业体系,许多产品畅销海内外。特别是随着甘肃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这些企业生产效益逐年大幅攀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工业园区等一批新的工业增长点正在形成,全区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的空间更加广阔,第三产业繁荣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其三,资源相对丰富。优越的水土光热资源,造就了质优品繁的农林土特产品,7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优势。从旅游资源上来说,由于麦积山石窟的存在,就已经奠定了全区旅游资源十分优秀的基调,更不用说区内还集中着全市70%的旅游资源。同时,劳动力资源富集,劳动者素质较高,创出了响当当的劳务品牌,全区发展劳务经济大有可为。
这些年来,经过长期以来开发建设的积淀,区内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这些都是必将影响我们发展定位的优势条件。
对接决定发展成效
和我们相比,关中地区在各方面都比我们要好,但也和麦积区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交往、文化民俗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同处渭河流域的地缘、人文之亲,我们已经先后与宝鸡市的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缔结了友好区关系,相互之间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和各种民间交往由来已久。这些,已经为我们融入经济区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当然,如何发挥优势,使我们在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还必须要处理好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