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上半年工作成就系列报道之农业篇
5年时间 让农民得实惠
■本报记者闫鹏飞 张娟

(配图:天水在线)
农业人口占我市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好“三农”问题,让农民尽快致富,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实现全市共同富裕的基础。
上半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关意见,在发生“5.12”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农业生产,使全市农民的收入同比增长了15.19%,让他们在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环境条件』
人口众多差距大
目前,我市两区五县共有113个乡(镇),2947个村民委员会,12005个村民小组,79.7万户村民。2006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为58.9亿多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17.8亿多元,林果业总产值为6.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665元。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03.12元,其中,劳务收入占40%以上、种植业和林果业收入占36%以上,其余为畜牧业、转移性收入和农村二、三产业收入。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虽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粮食产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都实现了新突破。但是,仍存在着不少制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短。我市果品产量较大,但是果品的贮藏、保鲜、深加工企业太少,果品主要以原果市价销售为主,没有深加工,这意味着没有高附加值。蔬菜产业也是规模较小,聚集程度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多数农村没有发展项目,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另外,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产品的成本。仅今年,化肥、种子、地膜的平均涨幅在30%左右,农药的涨幅在15%以上,种畜禽成本的平均涨幅也在40%左右,而我市的主要农产品——粮食、果品的涨幅不大。如此相比,农业的生产成本加大,但收益却明显下降。

放养鸡(联系电话:13993858517 0938-7281002)
『面对考验』
及时调整促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市的农业经受了雪灾、强降温、霜冻、冰雹、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5.12”地震以后,按照“三农”工作的原则,我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农业生产,农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截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58亿元,同比增长9.33%;完成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9.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972元,同比增长15.19%。
市农业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半年我市全力落实了科技增粮措施,加大了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科技推广力度,积极实施地膜覆盖、植保、沃土、种子四大工程和以小麦、玉米、洋芋三大作物为主的种子工程,推广抗耐锈小麦良种22.53万亩,新品种良种繁育基地达到11.77万亩;以畜牧、果品、蔬菜三大支柱产业为重点,达到了基地有规模、龙头能带动、营销增效益的效果。今年,全市的畜禽饲养量已经达到1498万头(只),建成优质果品基地17.92万亩,种植蔬菜70.5万亩。同时,投资3.6亿元,新建及改建农业龙头企业19家;劳务输转和扶贫开发并进,截至6月底,劳务输转超过50万人;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工程,建设了秦州区汪川河流域、清水四道湾流域等14个片带整流域开发工程,在抗灾减灾、解决群众困难方面发挥了作用;产业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并重,完成了452个推进村的规划编制、255个村的道路硬化、85个村实现了“八通六有”;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的要求,发展养殖小区20个、果园59657亩;投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小水库、提灌等2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4万亩。
这些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5年农民收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目标』
5年时间富农家
今年上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按照这一方案,市委、市政府提出,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12年,力争使我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人均增长18.1%以上。
为此,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一、是深入推进“特色产业增收”工程,促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域一业”的要求来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更多的专业乡(镇)、专业村。每个县、乡(镇)形成2个左右的主导产业;二、是深入推进“二、三产业增收”工程,加快农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龙头企业,扩大服务业和各类经济服务组织;三、是稳步推进“劳务增收”工程,提高劳务输转效益。加快劳务输出由分散型向组织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低端型向品牌型、由就业型向创业型的转变,把劳务经济发展成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四、是继续开展“扶贫增收”工程,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力争在5年内解决5万绝对贫困人口、25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五、是推进“科技增收”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六、是深入开展“保障工程”,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在农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让农民增收有一定的前提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