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临近,元宵汤圆走俏天水市场

随着元宵节临近,商家和商贩们根据市民口味,提前推出芝麻、花生、玫瑰、桂花、豆沙、枣泥等10余种口味各异的汤圆、元宵上市,满足市民节日需求,受到消费者欢迎。

元宵节是春节一系列活动中最后一个最为隆重的节日,广大市民都有吃元宵,闹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看焰火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圆如月之意,寓意一年生活幸福团圆,事事圆满如意。(李永生 田锦霞 摄影报道)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元夕、元夜、上元或灯节。因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元复始,故自古即有“月半大如年”的说法,元宵习俗亦就更为浓郁。
1、吃元宵
<秦城区志>载:“是日,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城乡都要张灯结彩。入夜,花灯齐放,人们云集街头,观灯展.看焰火,尽欢达旦”。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之意。其出处见元代伊士珍引用的<三余帖>: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使者,说:“夫人知君怀思,从天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尔。”羿如法炮制,嫦娥果然降临。另一说为猎人射死天帝神鸟;天帝大怒,下令正月十五放火烧毁人间。善良的天帝女儿不忍心人类受难,便想出了个此夜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蒙骗天帝的办法。第三说为汉文帝为纪念齐王刘襄、周勃、陈平等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第四说是东方朔救元宵的故事。汉武帝时,东方朔为使宫女元宵与家人团聚,做帖曰:“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并告诉武帝,只要家家敬奉火神君,张灯结彩方可免灾。
而元宵更名则在民国初年,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故下令改为汤圆。
2、闹元宵
清代顾禄<清嘉录>载:“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诸名。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10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天水旧俗,正月十五日晚始,噪烟歌(今秧歌)会长。人们敲锣打鼓于会长家门口,请会长张罗社火事宣,噪即请之意。今天水城社火多在正月十二、十三日举行,乡村则不一定在元宵夜,可适当提前。
3、玩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因道教认为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合称三元。三元中上元乃“三官下降之日”,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故上元节要纵乐点灯,士女结伴夜游。江南才子唐寅<元宵>诗曾描绘了此俗:
有灯无月不娱人,
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唐书·严挺之传>云:“睿宗好音律,先天二年正月望日。胡人婆迤清燃千灯,因弛门禁,帝御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唐玄宗时。“正月十五夜,勒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看灯”(<两京新记>)。可见观灯之俗由来已久。
4、猜灯谜
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因谜底不易射中,犹如老虎不易射中,故灯谜也叫灯虎,猜谜也叫射虎。天水自清代即有上元会,其中出现过出名的制谜高手,如哈锐、冯国瑞等。其谜面要求句练、语圆,意明、字切,体备。格式有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凰格、谐音格等二十四种。
5、躲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蔡音从印度求佛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参佛瞻仰舍利。于是,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与“佛”有关,故至今天水风俗正月十五日刚过的新媳妇要回娘家避灯,叫躲灯,言不躲灯就会烧瞎婆母的眼睛。
6、倒灯
元好问诗曰:“玄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宵节又叫灯节,故天水在灯节结束,有倒灯之俗。在元宵节晚上用谷面、糜子面、荞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在蒸笼里蒸熟,上插有捻子的麦秸或胡麻杆,用清油浸泡,点燃后放在门墩上,即“点了灯,明了心”之说。然后全家老少各持一盏(根据自己的生肖)点燃的面灯,在宅院四周转,叫绕灯,同时念念有词:“寻什么呢?寻蛐蛐、壁虱、跳蚤呢。寻着了没有?寻见了。打死了没有?打死了。我没打死,张天师的花马儿把它踏死了”。并互相在耳朵鼻子前照一照,意味驱除虫害,避邪免灾。之后,将面灯藏在屋门墩或大门顶,直到捻子燃尽,次日将点过的面灯切片炒食,称作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