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科教扶贫热心人
---齐寿镇后寺村党支部书记

冯高代,男,汉族,生于1951年3月,齐寿乡后寺村人,党产党员,现年64岁。任后寺村党支部书记34年有余。
冯高代同志任后寺村党支部书记30余年,积累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作为一名本村人,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他认真贯彻省、市、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积极协调上级,及时反映困难群众实际需求,时常与村民商讨本村发展思路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群众实际问题为重点,积极为本村脱贫致富谋发展,为全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后寺村位于齐寿乡东北部,距乡政府13公里,辖鞍子、牙火、赵老坪、高家梁、孙家河5个自然村,共173户786人,5个自然村互不相连,居住十分分散,交通不便,住房条件整体较差。受2013年暴洪灾害影响,全村共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点8处,威胁到143户群众的居住安全,为切实解决灾后群众居住安全问题,经冯高代同志及时召开村委会组织广大村民商议,及时将商议结果上报乡上,经村民一致同意决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跨区域搬迁,脱贫致富潜力增大。
冯高代同志为谋求后寺村未来发展,积极与乡上协调,并多次和乡主要领导到区上争取,最总将搬迁安置点确定在皂郊镇兴隆村,后寺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占地面积36亩,项目总投资2324.936万元,建设二层连体住宅楼53栋103户,总建筑面13952.38平方米,户均135.46平方米,共搬迁安置后寺村农户103户522人。该安置点与迁出区不属同一乡镇,但安置区地理位置优越,紧靠316国道,距市区24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充足,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条件均比较好,离集市和学校近,就学就医相对方便。搬迁后由于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的全面改变,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产业扶持,能进一步提高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为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减少群众生活压力。
后寺村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初步核实每户群众需要筹集21万余元,作为全乡的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搬迁的103户中有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万元对贫困户来说是一笔巨款。冯高代同志为减轻群众压力,积极和乡上协调,通过乡上争取生态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农村危旧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多个项目,其中整合生态移民项目资金453万元,人均补助8000元;灾后重建项目补助资金206万元,户均补助20000元;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118.45万元,户均补助10900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资金42.8万元,全部用于安置区巷道硬化。同时为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为后寺村129户贫困户中涉及搬迁项目的99户群众争取到3年5万元的无息贷款,对搬迁群众从政策上给予了最大扶持,避免了群众因搬迁购房而贫困的现象。
产业科教扶贫并举,积极谋求后续发展。
“家的问题解决了,但全村人的经济来源又该如何解决?”为确保搬迁群众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冯高代同志又一次积极与乡上协调,通过他的努力,乡上初步为后寺村制定了实施产业扶贫和科教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措施,在保留发展壮大村上原有以劳务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在迁出区发展中药材和林果产业,2015年争取到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1772.7亩,每亩补贴1500元。在后寺村新建核桃园1616.8亩,种植核桃35620株,栽植油松155.9亩,26056株。同时为保障产业后续发展,提高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对搬迁群众开展以果树栽培、建筑、家政等为主的技能培训,提高搬迁农民的科技水平,使搬迁农民掌握1-2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从根子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