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一头头健硕的肥牛相继出栏,走向大江南北;一笔笔农产品交易红红火火,客商络绎不绝;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加足马力运转,订单接二连三……
看到这些,宁县人觉得宁县真的变新了,变“牛”了。毕竟,地处老区的宁县是个国扶县,又是个传统农区。
近年来,宁县牵着“早胜牛”的“牛鼻子”,念“牛”经,发“牛”财,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这不但成为富民富县最为活跃的一个亮点,还引发了农业产业革命,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政府慧眼识“牛”,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牛产业
宁县养牛历史悠久,地产特色品种“早胜牛”更是闻名遐迩。但长期以来,由于只是一家一户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无法应对大市场。面对养殖业效益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趋势,2002年初,县委书记黄正军、县长刘洪涛等县领导一起认真研究:传统的养殖经验、优良的品种是宁县牛产业的潜力,宁县要发展,就要在牛产业上做文章,走出一条富民富县路。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迫在眉睫。宁县根据川、塬、山区的不同地理条件,一边继续分户散养,一边推广暖棚舍饲、规模育肥,用现代集约型方式取代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还通过统一畜种、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等,建起了春荣九龙川、早胜樊村、太昌等3家人畜分离的养殖小区,实现工厂化养殖,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业发展。
与此同时,早胜牛产业纳入了全县的目标管理体系,县乡村各级领导当起了“牛司令”,层层签订责任状。县级干部包乡联企业,乡镇干部包村联场户。“包”不要求大包大揽,不允许强行干预,但意味着跟踪服务,包立项,包筹资,包建设,包见效。2003年开始,每年县上还要拿出10万元,奖励养牛养得最“牛”的乡镇。
到今年3月底,宁县牛饲养量累计达到13.36万头,出栏3万多头;1.66万间标准化暖棚建起来了,2602户规模养殖户散落乡间,54座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61家重点养牛村应运而生。并且,全县建成优质饲草基地17.8万亩,为舍饲养牛奠定了基础。全县牧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收入的25%,养牛户有8783户,占总农户的82.8%。宁县正朝着“乡乡设牛市、村村办牛场、户户建牛舍”的养殖目标迈进。
徐家村山地多、耕地少,前几年是有名的烂杆村。这几年,县上投资1000多万元帮助他们规模养牛,养牛收入占到了家庭收入的六七成,很多农民仅靠养牛一项收入就盖起了新房,家家户户都买了“三马子”,村小学还建起了一栋700多平方米的二层白色教学楼。
提高科技含量,助推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宁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畜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养殖科技含量,瞄准市场质量标准,打造绿色品牌,用科技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养殖业的发展层次成为了重头戏。他们实行规范化养殖、程序化管理,引进安格斯、利木辛等良种牛,并建起了良种繁育中心,对早胜牛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使一批当今世界上最优良的肉牛品种在宁县落户。同时,用青贮氨化、配合饲料,按照标准推行分阶段饲养,进行程序化免疫,使农户养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走进宁县早胜牛良种肉牛繁育中心,公司经理曹凯得意地对记者介绍说:“我们这里可以‘借腹生子’———用本土牛的肚子生出‘外国牛’。瞧,那头用早胜牛生的‘夏洛来’牛犊,比早胜牛重一倍。”近年来,中心以甘肃好为尔公司和新疆金牛集团奶牛性控胚胎移植的高新技术为依托,用早胜牛为受体,胚胎移植了320头牛。目前,牛犊顺利出生,生长良好。
“这可不是一项容易掌握的技术,全省仅有两家能做到。”曹凯说,“改良后的一头早胜牛,能为农户增加收入500多元”。这项技术的成功,大大加快了种牛的扩繁速度,使“早胜牛”改良繁殖技术向国际顶尖的高科技迈进了一大步。
为了加快早胜牛品种的改良步伐,县上还投资100多万元,在每一个示范重点养牛村,建一个早胜牛冻精配种改良点,目前已建成了16个冻配点,冻配了1.21万头牛。现在,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早胜牛可实现三代提纯,已改良了5600头。同时,县上组织大批技术人员,把科技繁育改良知识送到规模牛场、养牛重点村和规模养殖户中。从饲草料到养殖大环境,从疫病防治到喂养方法,每一家农户都要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去年,就科学养牛技术,培训农民达6600多人次。
搭乘着品种引进的翅膀和饲养科学水平的提高,宁县肉牛产业逐步升级,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早胜牛不但在国内市场上畅销,在香港市场也备受青睐。2003年,和盛兴旺牧业公司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取得活牛出口港澳配额注册权。到今年第一季度,已累计有300多头早胜牛活牛供港。
兴办龙头企业,点燃农业产业燎原之火
宁县县委、县政府从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靠牛本身还远远不够,必须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构筑产业化链条,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
思路决定出路。以前,宁县一家龙头企业都没有。2003年下半年,借着早胜牛的“牛气”,第一家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公司开张了。目前,昌达牧业、绿鑫草业、宏牧公司、恒达牧业等10家龙头企业相继涌现,一个繁育改良、快速育肥、加工销售网络业已形成。
在旺市胜牛有限公司车间入口处,记者看到墙壁上挂的是美国出口牛肉分切部位图及澳洲牛肉分割图。“处在庆阳老区,胸装五湖四海。”企业负责人打趣说。“借鉴他们的工艺流程分类,就能使公司的切割更细,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口味。”现在,“旺市肥牛”供应的品种已有46种,产品远销北京、西安等城市。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上马了,产业链条延伸了,牛产业正在走向加工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
县上还建成了10个活畜中心交易市场,一个个“牛经纪”,一批批民间运销活跃其中,并在北京、西安、兰州、银川建立了15个营销窗口,逐步打开了外销渠道。目前,宁县全年运销活牛2万多头,牛肉900多吨。
资金曾绊住了肉牛产业前进的步伐。怎么办?宁县的办法就是8个字———寻找外援,借助外力。这几年,宁县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项目资金倾斜、银行贷款扶持、民间融资引资等办法,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产业开发资金,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项目等14个项目,带来了3600万元资金。好为尔、聪辉公司等与县上签订的合作协议,签约资金达3.5亿元。同时,近3年来,金融部门平均每年投放于牛产业的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有力地支持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头企业的蓬勃兴起,也带动了基地发展。兴旺牧业公司利用自身资金优势,与基地农户采取“投牛还贷、投母还犊”的方式,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合同,农户从公司购买的母牛所产犊牛,由公司收购。这样,龙头企业就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通向有效增收的坦途。
跳出农业抓农业,牛产业的发展给宁县地方经济开启了一片新天空。它通过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化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为结构调整提升了新天地,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转移,悄然融入了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