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庆阳,揭开一层层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在你面前古朴而又灵巧的民间艺术瑰宝———香包,带着一股强烈的泥土芳香扑面而来,好似一碗陈年佳酿令人陶醉。
作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庆阳香包在传承文明的同时,也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经过20年的发展,庆阳市已形成3万余户、5万余人的香包刺绣产业大军。“公司+农户”模式和专业化、产业化的格局日渐形成。去年,全市香包刺绣产品的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值逾6000万元。
小小香包,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绌绌”闯入“商品王国”香包,古称香囊、佩帷,亦称“荷包”,庆阳当地农村称其为“耍活子”、“绌绌”,是劳动妇女寄托希望、祈祷幸福的产物。
2000年,出土于庆阳华池县双塔寺的金代香包,又称“千岁香包”,被民俗专家盛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
在庆阳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妇女是香包刺绣大军的主体,她们将身边常见的花卉树木、虫鱼鸟兽、几何图案、人物故事等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通过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剪绒、打结等一系列不同手法和工序缝制而成。虽经千百年的演化,香包仍以其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传承着庆阳民俗文化的血脉,具有表情达意的“信物”功能,含有浓浓的人间情意。每逢端午节,是庆阳香包的大博览。这一天,村民们一大早起来,吃粽子、插艾叶。孩子们胸前则佩戴各种别致精巧的小香包,背上吊着“螃蟹”或“青蛙”,两肩一边爬一只“老虎”,一边蹲一只“雄狮”,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绣鞋,彼此炫耀一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庆阳香包的“商品”属性渐浓。人们用香包表情达意的同时,把剩余的香包拿到街头、邻里,变卖成“针线钱”,尽管当时的收益只是些“毛毛钱”,但它作为现代“商品王国”里的新成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和关心的话题。从此,做香包的人越来越多,香包买卖也越来越红火。
2002年,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
没有围墙的艺术工厂一把剪刀,一个针线包,庆阳人用这些再普通不过的道具,接续着先人们留下来的活生生的民间文化。
去岁冬日的一天,记者到西峰区后官寨乡南佐村采访。随行的区文化局同志指着家家户户宽敞气派的大门说,南佐村生产的香包挂件很有名,这几年搞香包的都致富了。
51岁的马秀荣和多数老姐妹一样,利用农闲时节,坐在热炕头上正忙碌着针线活。她从村上叫了几个姑娘做帮手,马秀荣负责画图设计,其余各有分工,有的裁剪、有的绣边,有的包装,俨然一道香包生产流水线。马秀荣说,她已绣了24年香包了。
刚开始,只有在每年端午节,拿一些小挂件到街上换些零花钱。
1999年11月8日,作为甘肃两名“女能手”之一,马秀荣受邀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大会。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走到她身边看她现场表演刺绣,并连说了三个“好”字!那一次,她带去参展的香包样品被抢购一空,卖了3000多元。“咱老家的香包能在北京卖成钱,当时想都不敢想!”马秀荣如是说。走红北京后,马秀荣的作品更是远近闻名。每逢香包节还是其他节庆活动,好多人都在打听她的作品。一位远在云南大理的客户反馈来的信息是:马老师的作品质量好、样子也新,能“撑门面”!
2003年,马秀荣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成为该市76名国家大师之一。她说现在视力不好,自己动手的少了,主要是帮帮年轻娃娃。
随行的村干部说,南佐村有83户人家,其中专业从事香包刺绣的占40%,户均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家家是“车间”,人人是“技工”,一个艺术大师就是一个企业家,一个香包刺绣企业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艺术工厂。这,就是庆阳香包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小香包催生大产业当地人说,庆阳最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是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刺绣。它是庆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不竭财源和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