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庆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围绕小香包做大文章,用小香包催生大产业的计划。首先是通过举办节会,构筑发展平台。自2002年开始,市上决定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以香包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宗旨,现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一届比一届红火。香包节激活了人气,凝聚了财气,提升了名气。仅2005年端午节期间举办的第四届香包节,展示各种香包、剪纸、皮影等民间工艺品220万件,销售额3018万元。各行各业引进合同项目182个,签约资金37.37亿元。国内外十余个团体邀庆阳香包展销,香包等民俗产品已在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有售。巧夺天工的庆阳香包弥漫着浓郁的芳香,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在市场化运作中,政府一方面扮演着“引导员”角色,另一方面为香包产业发展大开“绿灯”,通过技术指导、减免税收、资金扶持、商标注册等多种手段,催生新办了一批文化企业。目前,庆阳加工香包刺绣民俗文化产品的企业已有100多家,营销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公司86个,并在全国7个大中城市设立营销公司和加盟店。拥有12家子公司的庆阳香包产业集团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千家万户生产相对统一、定型的香包产品,集团公司统一销售,农户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公司也有660万元的年收入。在庆阳市民俗工艺开发中心的几家店铺前,记者看到运输香包的车辆排起了长队。该中心的负责人说,要求订货的外地客商抱怨电话打不进来,现在手捏订单一大把,愁的是供不上货!
在庆阳民俗艺术研究所,45名专、兼职研究员在短短三年时间整理出版了《庆阳香包民俗艺术品规范标本》、《庆阳传统刺绣文样释译》等民俗专著,挖掘设计出的香包等民俗产品种类达到11个门类2000余种,他们还采用生产与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对香包生产人员和营销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些举措的实施,推动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上台阶、上水平。
小小香包,为当地群众开通了把艺术品变为商品的渠道,实现了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也架起了庆阳与外界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