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上午,清水县委书记刘天波主持召开会议,学习《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精神,安排部署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有关事宜。
县委副书记赵云清,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牛永祯,县委常委、副县长马利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剡海明及县委办、政府办、政协办、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农工部、扶贫办、统计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履行执政为民、实现富民兴陇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锤炼干部作风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一项重大实践。
会议要求,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与去年我县开展的以“六民”为主题进十村访百户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关部门要按照《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精神,尽快制定出台县上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定各单位、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联村联户的名单,细化分解任务并落实到每一个单位、领导和干部职工身上。要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处理各项日常工作。

会议强调,“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是“十二五”时期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过程的重大任务。全县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早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真心诚意地为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要统筹安排部署,把开展这项行动同做好日常工作、推进“三农”工作、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同维护农村稳定、转变机关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结合起来,同加强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共同推进、协调发展。要严明纪律要求,联系村的单位每年进村不少于6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个月;县级领导每年走访100户、联系10户、帮扶5户,科级干部帮扶3户,一般干部职工帮扶2户,联系户的干部职工每年入户不少于4次,累计时间不少于10天,食宿费用自理,不得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要广泛深入宣传,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为行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据悉,清水县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2011年11月以来在全县党员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以“听民声、访民意、集民智、理民事、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的进十村访百户活动。
这次活动走访对象以农村致富带头人、老党员、老干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退伍军人、低保对象、困难家庭、受灾农户 、长期上访户以及其他关注民生、热心公益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为重点,包括学校、卫生院、乡属单位及各类民间组织等。活动采取进村入户,上门走访,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民情,倾听民声,化解民怨,集中民智。
活动要求县级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要在所联系的乡镇确定10村,每村确定10户共100户,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督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帮助乡村理清发展思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结合本职工作,带着课题和任务,深入到帮扶的乡村,走访30—50户群众,帮办一批群众看得见、有助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实事、好事;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在所辖的行政村和乡属单位,逐村开展走访活动,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在所联系包片的行政村,走访不少于100户,走访对象不能重复,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带领组织群众积极投身于农业产业化建设,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后劲。
自“六民”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探索和实施执政为民、惠民利群新举措近80项;收集、整理和督办“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群众反映意见建议500余条,整改落实325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矛盾化解、治安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惠农支农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娱乐需求等问题123项,输转农村劳动力5.9万人,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8个,新建干果鲜基地10万亩,引进惠农项目2个,新修梯田8万亩,新建沼气125眼,硬化乡村道路8条23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