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清水系列之三
黄土地的希望
——清水农业阔步走向产业化

清水采访的几天,天空一直飘着蒙蒙细雨,天气异常清冷,但走遍牛头河两岸乡镇,到处洋溢着的产业化建设热潮,让人如置身三月阳春。运输果品的车辆来来往往,在万亩苹果基地、万亩核桃基地和畜禽养殖基地,今年春天栽植的树苗茁壮成长,小鸡在鸡舍里欢快啄食。县委书记雷鸣告诉记者,从今年到2012年,清水农民要实现人均4140元收入,就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为此,县上启动实施了栽植核桃6万亩、苹果4万亩,饲养畜禽300万头(匹、只),种植设施蔬菜1万亩,农、果、牧业全面发展为的“6431”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基础。

林果业的春天
11月15日,通往远门乡的山顶上白雪皑皑。在远门乡的单魏村村委会,我们见到了远近闻名的“苹果状元”魏正吉,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他的苹果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
魏正吉家有6口人,有14亩苹果园,其中10亩已经挂果。他说自己的果园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收成,主要是县上对果品种植很重视,每当关键时期,都有技术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指导,为果农提供帮助。
同行的县林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单魏村共260户人,家家有苹果园,5万元以上的为少数户,两三万元的是中间户,1万左右的是个别户,今年全村苹果收入达500万元,这个村已基本形成了猪——沼——果循环产业链。由于单魏苹果形成了产业,每年疏花疏果时,邻近村外来劳动力聚集单魏村帮工,每天可以挣30元。魏吉正今年光是去套、贴字,每天就用劳力15个,就为附近村民支付务工费5000多元。
结合“6431”富民工程,清水县还实施了“558”工程,发展干果产业,在陇东、草川、丰望、秦亭、郭川、金集、永清、红堡等8个万亩乡镇,建设千亩以上干果基地50个。县上在继去年下派500名干部、投入500万元的“双五百”保障措施之后,今春进一步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由县财政筹措800万元,抢气节,抓时令,上下动员,全民参与,奋战40天,完成春季建园11.83万亩,是去年建园面积的3倍多。
记者在永清镇董家塬千亩苹果基地看到,今年春天栽植的苹果苗长势良好,园间道路、防洪水渠即将完工,灌溉设施也已经安装完毕。林业局张局长告诉记者,如果有客商要整体经营,这样的果园三年以后即可受益。

畜牧业高歌猛进
秦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良种鸡繁育基地,是由县林业局职工集体入股建设的集代蛋种鸡、生产繁育良种商品鸡苗为一体的家室产业化现代养鸡场,占地50亩,是我市和陇东南地区目前最大的种鸡繁育基地。
县农牧局安局长告诉记者,这个种鸡繁育基地计划建设饲养父母代蛋种鸡5万套,年产400至500万羽优质母雏。2007年公司筹建之初,县上投资了30万元启动资金,并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快速发展目标。目前已经出售鸡苗15万羽,生产的鸡蛋远销天水和西藏等地。由于这个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清水鸡蛋在拉萨非常畅销。
近年来,清水提出了“畜牧强县”的战略,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目标,已经形成了以红堡科技养殖示范园、城郊综合养殖示范园、汤浴河流域肉牛育肥示范区、白驼仔猪繁育基地,东部黄牛养殖基地和优质牧草基地为格局的“一园两区三基地”,截止2007年底,全县新建成畜禽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户12200户,畜禽饲养量达179.75万头(匹、只),出栏各类商品畜禽80.15万头(匹、只),肉类总产量1.77万吨,蛋产量1.8万吨,奶产量0.67万吨,全县物业总产值2.05亿元,牧业人均收入620元。畜牧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例明显增加,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0%,上升到2007年的36%。
在畜牧产业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措施,使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实现了清水畜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先后建成年加工鸡蛋300吨的“乡巴佬”鸡蛋加工厂,年处理加工鸡粪200吨的科技养殖园区鸡粪加工厂两个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去年又引进甘肃康健现代牛业公司投资兴建清水县万头肉牛育肥加工厂等企业。今年,他们引进的正大集团万头良种猪繁育场,已经进入开工前期准备阶段。

黄土地的希望
王河乡马铃薯协会院子里停着几辆装满马铃薯的加长卡车,王河乡人大刘林录主席告诉记者:“这些马铃薯准备运往成都和广州。洋芋收获后,全国各地客商来到这里,每天都有几辆车向外运送外销洋芋。”
院子里一个巨大的储藏库里,装袋的土豆堆积如山。
刘主席告诉记者,王河乡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目标是,万亩洋芋万头猪,因地制宜奔小康。目前,该乡仅洋芋一项收入就达到1500多元,人均1000元。乡政府加强科技培训和品种改良,使土豆亩产最高可达8000多斤,平均亩产4000多斤。很早就开始土地流转,实行订单农业的王河乡生产的土豆,由经销商汪东统一收购。在实行订单农业过程中,汪东和兰州一肥料厂联合,采用测土施肥的方法,针对王河土质配制专用肥,无偿提供种植户,等土豆收获后再扣除货款,这样既改良了品种,增加了产量,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深得老百姓拥护。
因地制宜,共同发展,是近年来清水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他们充分发挥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和农特产品的传统优势,根据东南西北各个区域特点,鼓励农民发展各自优势产业,种植葵花3万亩,半夏1万亩,大麻2万亩,蚕豆1.2万亩,甜玉米3000亩,芦笋2000亩,架豆王2000亩,西班牙辣椒1000亩。为了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分两年拿出1300万元,用于产业化建设。今年春耕时,他们县上又发放春耕生产贷款4000多万元,解决农户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
县上还成立了四个产业化园区,引导、示范、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在位于红堡镇的清水县农业园区,记者看到,现代化联动温棚里鲜花盛开,蔬菜苍翠。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建成后带动了附近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园区内不仅吸引了客商入住,当地农户也建起了几十座塑料大棚,发展蔬菜种植。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水县在发展产业化方面坚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坚持用市场经济思想谋划农业生产,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老的黄土地,正在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