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迎接党代会 巡礼新成就(农业农村篇)
金色田野谱华章

初秋时节,广袤的秦安大地上生机勃勃。菜地里,黄瓜番茄惹人眼馋;果园里,苹果桃子挂满枝头。千户梁上,葫芦河岸边,到处是田成方、林成网、粮满仓、菜飘香,田野生机盎然,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经过又一个五年的发展,秦安农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近年来,秦安县紧紧围绕"稳粮强果促牧、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农村工作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实、市场好、人努力,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近年少有好势头,"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农业产业培育好,农民收入大提高。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在农业产业发展中,该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依托特色产业和品牌优势,积极培育以农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加快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建设步伐,积极发展蔬菜、马铃薯等区域性优势产业。2010年,完成全膜玉米、马铃薯种植25.92万亩,完成秋覆膜3.19万亩;新建优质果椒基地6.15万亩,更新改造老果园5万亩,果实套袋5.16亿个;建设果品贮藏库23个,新增贮量7.2万吨;天水冠源农产品出口加工等一批“农”字号企业建设进展良好;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10户、家庭养殖场12个,新增养殖专业村11个;新建日光温室100亩,新建塑料大棚1000亩,累计达到6000亩,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达到2.2万亩;建成千吨级种薯贮藏窖2个、一级脱毒种薯良繁田2000亩、二级种薯扩繁基地2万亩,全县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了40%。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比“十五”末净增1392元。

基础设施投入多,农村面貌变化大。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铺开,"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完成通乡油路8条163公里、农村通达通畅工程297条758公里,428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通达,95个行政村实现通畅,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464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和小水利工程42处,解决了16.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修梯田11万亩,治理小流域177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2万亩,建成沼气池15766口。新建、改造农电线路425公里,全县移动信号覆盖率达98.8%,农村通电话率达到100%。

社会事业发展快,农村和谐态势稳。秦安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发放中小学“两免一补”资金2492万元;实施了兴国中学搬迁等48所中小学校改造、重建项目,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大力加强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队伍建设,建成了县医院综合住院楼、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工程,完成了莲花、五营、古城等8个卫生院项目建设;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化报销手续,规范报销程序,参合农民达到55.8万人,参合率97.3%,补偿参合农民49.1万人(次)、4832.7万元,参合农民受益面达77.62%,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社会保障体系全,民生得到实惠多。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市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覆盖面达1.8万户6.7万人。认真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96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569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面推行农村居民公共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发放工作,兑付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资金7725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7652万元,为31.6万人次农村参合患者报销医药费5805.14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1148万元、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98万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303.92万元。改造农村危旧房3000户,建成廉租住房1.5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32元,净增9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2930元,净增488元。妥善安排城乡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加大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社会大局保持了和谐稳定,群众真真实实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