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刘坪乡:多措并举谋发展
——秦安县“走基层、看变化,展特色、推亮点”系列报道之六

刘坪乡地处秦安县东部,全乡有21个行政村,5130户23257人,现有耕地面积44314亩,果园面积35956亩。近年来,该乡立足乡情抓产业,因地制宜求发展,大力发展以鲜桃、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为主的旱作农业,以山地日光温室为载体的“五位一体”设施农业,全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多管齐下做强林果产业

该乡把发展林果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长抓不懈,收效明显。目前,林果业已发展成为覆盖全乡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林果业发展上,刘坪乡注重基地建设。全乡耕地的62.3%都栽植着林果,人均果品栽植面积1.2亩,大湾等9村基本实现了种植果园化。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林果支柱产业,今年全乡共规划新植果园6600亩,其中4500亩已在春季完成建园任务。秋季建园中,在赤山、墩湾建成两个千亩优质果园基地,目前,树苗栽植工作全面展开。

为推广应用优质果品生产先进技术,该乡十分重视对果农的技术培训工作。在强化理论培训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技能的培训,专家们亲临果园现场,手把手传授果农果树整型修剪等实用技术,去年邀请日本和国家林果研究院专家举办了高光效新树型培训会;在冬、春农闲季节,乡多次邀请市、县果树专家在全乡分村举办培训班;村委会和专业协会也多次组织乡村土专家在全乡范围内义务修剪果树并培训果农,使果农随时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果品生产、管理、贮藏、销售等方面先进实用技术和信息。



为切实解决林果业发展过程中灌溉难的问题,全乡通过多年的努力,建成集雨节灌水窖5730眼,建成集雨节灌场3处1.85万平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460亩。去年,在县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和帮助下,先后在秦洼、彭洼、大湾、树庄、周湾、刘坪、邓坪、何湾 8村,利用农村公路建成集雨水窖625眼。在此基础上,为继续扩大果园灌溉面积,经多方论证、调查,今年在张寨村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通过水泥硬化形成8500平方米的集雨节灌场,新建了35眼水窖,为周围新植的500亩优质苹果提供了灌溉保障。


乡村群众出行难,果品、农资运输难的是影响刘坪乡发展的大问题,近年来,该乡依托通畅、通达工程项目,水泥硬化,沙化通村公路16条,41.6公里。今年,又经多方筹资,新规划硬化大湾、黄湾、任沟三个村的巷道1300米,硬化水渠500米。通村公路建设和小巷道的硬化,加快了刘坪乡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刘坪乡在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之后,旱作农业技术在小麦种植上取得重大突破,旱地全膜覆土种植技术,使旱地小麦等密植作物显著增产,冬小麦平均增产30%以上。今年在任沟村推广种植1000多亩。地膜小麦很早以前就高过实验,由于生产中难以解决播种穴与幼苗错位问题,人工放苗费时费工,地膜只能种植一茬作物,多年来应用面积很小。经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创新提出了旱地全膜覆土穴播免耕多茬种植技术,集多种技术于一体。该项技术针对旱地小麦等密植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实际,在旱地小麦农田降水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上取得明显进展,全地膜覆盖实现膜面雨水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使农田降水利用率平均达77.5%;膜上覆土有效解决了播种穴与幼苗错位问题,避免了人工放苗,同时保护了地膜,通过免耕栽培使农膜连续使用2至3年,延长了地膜使用寿命,减轻了农膜污染环境;留膜免耕多茬种植2至4茬小麦或油菜、大豆,减少了地膜、人畜、机械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该乡通过自主创新在杜寨村探索建设了“温室+水窖+沼气+养殖+贮藏”的“五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这一示范区的特点是:以山地日光温室为载体,配套集雨节灌工程解决作物灌溉所需水源,配套沼气和规模养殖为作物栽培提高充足有机肥源、配套果蔬保鲜库,合理调整农产品上市淡旺季,显著提高了浅山干旱区农业综合生产力,为增加农业收入开辟了新途径。

筹措资金建设村级阵地

今年以来,乡上针对村级阵地活动场所建筑面积小、设施设备少,无法满足正常办公、党员教育和活动开展的问题,从解决村支部软硬件建设和村班子成员待遇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先后在全乡新建村级活动场所6处,在没有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和村集体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乡党委积极筹措资金,新建成秦洼、邓坪、树庄、崔河、寺坪、赤山等6处建筑面积达90平方米的集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阅览室、卫生计生服务室等为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并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为党员活动室配备电视、电脑、DVD等电教设备,购买VCD光盘学习资料。使村党支部办公有条件、教育有设备、活动有场地。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