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投入 做大做强劳务产业
——访秦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蒲军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增祥 见习记者 吴娜娜

记者:在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网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哪些工作。
蒲军:我县发展劳务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供给需求对接、培训组织齐抓、创业就业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的方针,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促进转移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就是创造财富的理念,努力提高劳务工作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培育和打造秦安劳务品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快富的目标。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劳务产业成为我县的第五大支柱产业,力争在2008年全县劳务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巩固全省劳务先进县,争创全国劳务先进县,努力把全县劳务输转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一,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劳务工作。抓好劳务输出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不抓劳务是失职,抓不好劳务就是不称职的观念,要始终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深入宣传组织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宣传劳务输转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宣传转移就业的基本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的旧观念,走出家门,跳出“农门”,外出务工,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目的。
第三,要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上要定期召开由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县上每名县级干部要联系一个劳务输转乡镇和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劳务基地,每名乡镇科级干部要联系一个劳务输转村和一个较大的劳务基地,有关部门要把扶贫与劳务输出结合起来,联系一个帮扶村。三是建立跟踪服务回访制度。要在组织输转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输前对用人单位要进行实地考察,输后要指定专人负责劳务输出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输前当红娘,输中搞服务,输后做保障。乡镇、村委会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务工人员家访,帮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生产、生活困难。
第四,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加大对劳务信息搜集、用工考察、招工宣传、组织输转、开展培训等资金的筹措。农业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要向劳务输转倾斜,县财政每年要拿出50万元,乡镇每年也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劳务输转工作。要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统筹计划,合理安排,渠道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确保使用好来自各部门、各渠道、各方面的资金,形成抓好劳务输转的合力,提高输转质量。各方筹措和政府投入的劳务经费,实行资金分配使用与输转效果相挂钩的机制,使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支持劳务工作。
第五,要严格进行督查考核。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组织力量,深入各乡镇、有关部门,开展劳务输转专项督查,对领导重视,成绩显著的要在每年召开的全县劳务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每年表彰10名优秀务工能人,10名优秀劳务经纪人,10名返乡创业带头人,10个劳务先进单位,各乡镇也要对劳务典型进行表彰。年底县委、县政府要依据年初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劳务人员的培训、组织有序输转人数、乡镇扶持的劳务基地、辖区内的务工能人数、返乡创业带头人和劳务收入实行定量和定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各级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相关部门、单位要加大对乡镇和基层业务对口单位的督查考核,形成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