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特色优势 打造劳务品牌
——访中共秦安县委书记陈天雄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张增祥
记者:秦安县坚持不懈地大抓劳务输转工作,使劳务经济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走出了一条劳务培训→劳务输转→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劳务产业发展路子。
陈天雄: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我县农业大县、人口大县、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贫乏的实际出发,认准秦安的资源优势在劳动力、发展潜力在劳动力的理念不动摇,特别是受“货郎担”精神的影响,启迪了我县治穷致富的思路,劳务输转工作由过去的“货郎担”到今天的“坐地商”,从最初的“游击队”到如今的“正规军”,从过去的“副业”到现在的“支柱产业”,使广大农民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闯了路子,摘了穷帽子,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发展。2000年至今,累计向省内外输转城乡剩余劳动力61.56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35亿元,1.89万名劳务人员返乡创业,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并带动16万人间接就业,还有130多名秦安籍劳务人员在尼泊尔、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务工创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来自于劳务输出。2004年,全县劳务输转人数达到了13.7万人(次),劳务收入突破2亿元。从总体上看,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发展成效可观。认真研究劳务输出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发展思路和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抓好落实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培训服务齐抓、需求供给对接、创业就业并举的原则。
记者:今后,在组织劳务输转工作上有哪些新举措。
陈天雄:今年我县劳务输出势头强劲,截止8月底,全县共输出劳务13.2万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4.46万人(次),预计实现劳务收入1.4亿元,新建劳务基地12个,累计达到112个,输出地域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尤其是在西部已打开了市场,站稳了脚跟。要按照立足西部、辐射东部、滚动推进、走向全国的思路,拓展领域,扩大规模,形成以西部和省内为依托、辐射全国各地的输出格局。一是政府“订单式”输转。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职能作用,把有组织输出作为劳务输转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劳务工作机构组织输出主渠道及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输出的辅助渠道,采取派工作组等形式,掌握用工信息,签订务工协议 ,以订单形式不断提高有组织输转的比例,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群众盲目外出,没处挣钱,挣不到钱的现象。二是“能人”带动式输转。要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效应,以务工“老板”和致富能人为纽带,加大培植劳务经纪人队伍的力度,充分发挥他们思想解放、眼界开阔、经验丰富、信息畅通的优点,由他们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带领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积极引导,对其中的优秀分子采取鼓励措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亲朋关系式输转。充分发挥在外秦安籍人员,曾在秦安工作、生活过的外地人员以及在外亲朋好友的情感纽带作用。各乡镇要充分加强与这些人的沟通与联系,掌握情况,广泛加强联系,捕捉用工信息,扩大劳务输出。四是基地“规模”式输转。要不断巩固全县在外地的固定用工劳务基地,持续开展劳务工作,并寻求新协作,开辟新基地,提高劳务输出率。五是个人自谋式输转。要不断提高务工人员素质,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信息引导,提供维权支持,使富余劳动力到用工量大、用工规范的地区自谋输出。六是就地安置输转。要加快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不断为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参与我县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和工业产业开发等重点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就地安置,使那些走不了远门的人也有打工的地方。
记者:秦安是如何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劳务品牌。
陈天雄:要树立以品牌占市场,靠特色打天下的思想,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当前要以与我县建立长期劳务协作关系的地区、行业和企业为重点,以建筑施工、宾馆服务、制鞋制衣等在省内外劳务市场形成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域为突破口,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娲乡家政妹”、“秦安名厨师”、“成纪服务员”、“大地湾建筑工”等劳务品牌,各乡镇要按各自的实际,创立自己的劳务品牌,形成全县各乡镇各具特色的劳务输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