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威尼斯双年展获奖后在威尼斯大运河右岸的访谈录
方振宁记录、整理

2002年长城脚下的公社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奖
Commune by the Great Wall was awarded at the 2002 la Biennale di Venezia
餐馆里的意外惊喜
我们和双年展发生关系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瑞士原驻华大使西克(Uli Sigg)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现代艺术收藏家,他搞了一个艺术奖,希望通过这个奖项发现新的人才,每年他都请一些很有份量的人来中国做评委选这个奖,今年他找了两个人,一个是MOMA美术馆的馆长汉斯(Alanna Heiss),另一位是塞曼 (Harald Szeemann), 塞曼做过两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策展人,是艺术界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我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很有意思,我说能不能请他们到长城脚下的公社来坐一坐,让他们看看在中国除了画室之外还有别的艺术存在。他们在去公社之前以为又是去一个倒霉艺术家的画室,所以那天当塞曼走出车子,看到公社建筑的时候,第一个反应就是异常激动的狂笑。他说这个想法真的非常疯狂。
那天大家都很愉快,我们也请了好多不同的人。当时坂茂因为这个工程正在北京,张永和、安东还有其他几个艺术奖的评委,侯翰如、栗宪庭也都在,他们来到公社以后也都非常兴奋。 塞曼冲着我说:"年轻就是好!" 因为年轻才能这么狂想,年轻就是反传统,就是实验性的,就是前卫,他特别激动。 他问我:"你下一步打算做什么事情?"我说:"我就想让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有这么一件事";他说:"那你就要去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今年的策展人是某某某,我给他发个EMAIL,让他和你联系。" 后来,我提到二月要去纽约,MOMA的馆长汉斯告诉我,刚好二月有一个非洲当代艺术展,她让我去参加开幕式,同时可以认识她的同事莱利(Terence Riley),他是MOMA负责建筑的馆长,没想到这次来威尼斯就是莱利给我颁的奖。
二月我去纽约的时候给莱利打了一个电话,当时觉得这个人架子挺大,有些爱搭不理的, 他说他只有半个小时,我说不要紧,我只需要花一点时间给你介绍我们在中国的一个项目。结果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又等了半天,他见我后问:"你找我干什么?"我就拿出我的手提电脑向他介绍长城脚下的公社,他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他一边看一边说:你们应该去参加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实际上,在这之前我们项目的很多建筑师,像坂茂、隈研吾都认识莱利,我曾经让坂茂把公社介绍给莱利,但我感觉艺术家和建筑师对见博物馆馆长都很紧张,因为他们好像有一种被审判的心情。 我们发展商好像就没有这么大的心理负担。后来我在双年展策展人苏迪克(Deyan Sudjic)给我的邀请信中才知道莱利也把公社推荐给他。
莱利当时还告诉我,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商,森(Mori),打算做一个艺术博物馆,请他当顾问,莱利问我愿不愿意去那儿参展,我想了想觉得森作为发展商搞一个博物馆,恰恰和我们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森的做法是把商业和艺术分隔,他们盖很多房子赚了很多钱以后,又要盖一个博物馆来陈列艺术品,他们在博物馆里展示的其实就是权力,金钱和文化修养。 而我们的观念恰恰相反,我们所有的观念都是反集权的,我们相信所有的东西都是一个自然的结合,建筑,艺术,文化都应该自然地和社会结合,而不应该是分隔的,分隔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信息化的概念。 工业时代之所以有集权,是因为你控制了一定的信息,可是现在你没有办法控制信息,所以集权就变得不太现实了。 信息化是反传统的,反中心的,反集权的,信息化使所有的东西都融合,阶级、界限都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