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开发建设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努力打造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
区委常委、副区长 杨续祥
(2010年11月18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开发建设,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努力打造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十一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最佳宜居环境城市为目标,以经营城市为理念,以项目为载体,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城市开发有序推进,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是,由于受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区城市化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式还不相适应,与处在全市、全省“东大门”的特殊位置还不相符,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正视差距,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超常规举措,奋力推进全区城市开发建设与管理,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麦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城市开发建设要着眼于将全市打造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47条意见,以天水城市发展重心东移为契机,积极实施“东扩、西进、南建、北改”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渭北老城区改造,桥南渭滨新城开发建设,坚持走中心城区、中心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功能,强化中心城区区域中心的作用,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功能完善的天水市东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枢纽。同时,加快建设三阳新区,积极发展中心镇,优化城乡二元结构,择优培养和发展富有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改善和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建成区面积达2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4.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
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活市委、市政府支持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衔接协调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加大经营城市力度,按照“一城、十镇、百村”的建设思路,着力实施好10个城乡一体化重点项目和市上赋予我区300亩土地的开发经营,加快城市开发建设。要以中心城区和重点规划区内的给排水、供电、供热、路网等主要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改造提升为主,解决城乡基础设施不配套、不适应,严重滞后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区两条重点排洪渠治理、桥南排水改造、三大片区集中供热、锻压藉河大桥建设、桥南城区主干道建设、城区小巷道整治、垃圾处理厂建设、城区北山滑坡群整治及城郊乡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和陇上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着重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及休闲娱乐工程,打造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档次。包括渭河城区段防洪及综合整治工程、渭滨北路东延段景观整治、北贾公路绿化以及城市主干道绿化带建设和城区重点路段、桥梁亮化改造提升等。以满足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实施以科技、教育、文化及民生方面的项目。包括新建寄宿制高中,马跑泉公园、北山公园改造提升,南山生态园建设,道北体育场改造,科技宫、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和电影院建设以及廉租房、经适房、限价商品房建设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加快310国道过境段、天宝高速公路、陇海铁路沿线、河谷川道区重要节点小城镇建设,依托区位、旅游、文化、生态等优势,发展一批优势互补、交通便捷、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重点小城镇群,力争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型、旅游服务型、商贸流通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特色小城镇。城郊镇花牛、马跑泉、甘泉等镇要坚持典型引路、率先突破的原则,按城市化建设标准来建设,为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出新路,创出经验。伯阳、元龙、东岔等河谷川道地区的乡镇,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和完善农村集贸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力争使中心村、重点村道路硬化和旧街区改造为主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效果。利桥、党川、三岔等相对边远的乡充分利用宝天高速公路、310国道等交通便捷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城中村、城郊村要按照由近及远、由城中村到城郊村,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改造城中村、带动近郊村、规划远郊村,打破镇界、村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城中村开发支撑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紧紧围绕“三城联创”目标,以实施“五化”为重点,大力治理城市“八乱”现象,不断延伸管理触角,扩大管理范围,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一是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整治力度。突出抓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社区、单位、庭院及节假日、夜间等重点地段、重点时段的管理。加大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城区交通秩序。二是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以各街道社区、近郊乡镇为单位,定期组织辖区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集中清理城区死角、树坑墙角、绿化带、建筑工地周边、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近郊乡村周边等地积存垃圾。三是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检查和考核等工作,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促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同时,加强城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垃圾中转站和环保型公厕的建设力度,努力提高我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四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深入实施工业废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完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加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收集系统与管网建设、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形成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促进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的局面。
五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巩固和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深化治安防范承包制,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深入推进“平安麦积”建设。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接访力度,狠抓信访案件办理,全力解决好各类信访矛盾和热、难点问题,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