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城建 辉煌30年
天水日报特约记者 汪成保

过去那些低矮的平房,窄小的巷道,破旧的街景只能从老照片中寻找记忆。现如今的麦积,路宽了,楼高了,景美了。美丽安静的小区各具特色,宽敞平坦的城市通道四通八达,人潮涌动的商业步行街店面琳琅满目,使远归故人无不油然而生一种“千里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惊讶和喜悦。
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麦积区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麦积区紧紧围绕把天水建设成陇东南大城市和陇上最佳宜居环境城市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商贸兴埠”战略,进一步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优化投资服务环境,创新经营城市理念,全力承接天水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重心东移的机遇,渭北老城区抓完善,桥南新城区抓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城市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一水中流,五大组团”特色显明的城市新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趋于完善。麦积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解决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力实施了以城市道路、给排水及巷道建设为主的利民便民工程。拓建、改建和新建了陇昌路、渭滨北路、区府路、羲皇大道、商埠路商业步行街和廿铺工业园区道路等城区主干道27条,总长度48.23公里,道路面积280万平方米,基本形成了4纵6横的城市道路框架;整治了伯阳路、甘泉路、琥珀路等城区小巷道累计120条,花牛镇花牛村、曹埂村,马跑泉镇什字坪、团庄,社棠镇下曲村等城郊村小巷道全部硬化,出行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更新改造路灯4325盏,架设高杆灯5盏,安装激光射灯9盏,建成全长600米的埠北路、渭埠便桥“灯光隧道”工程,使亮灯率达了95%以上。实施桥南、道南集中供热,城区集中供热率达90%以上。建成水冲式公厕15座,垃圾中转站5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是城市绿化工作成绩显著。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区就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以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为原则,实施了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绿景工程及花坛建设,共栽植各类绿化树种80多万株,城市绿地覆盖总面积达212.8万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今年以来,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以公共绿化、庭院绿化和绿景工程为重点,重点实施了“6路”、“23处花坛”、“三个出处口”、“三线”、“22家庭院绿化单位”、“1500米绿景工程”,共栽植各类绿化树种14个品种8.9万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9.26万平方米,人均净增公共绿地0.61平方米。
三是城市经营初显成效。按照“以道路促开发、以道路促发展”的原则,成功拍卖了红旗旅社、轻工局和东环道三片区35.05亩土地的使用权,筹措建设资金4752万元。吸引了总投资4.37亿元开发建设项目落户麦积城区,建成了金都商城、渭滨新城、景园大厦、东方宾馆。围绕重大项目的实施,全力搞好征地拆迁工作,累计完成征地4900多亩,拆迁面积29.3万平方米。充分利用市上关于拓建、整治道路两侧土地出让金返还麦积这一优惠政策,按照“以拆养拆、联拆联建、开发建设、让利于民”的思路,全力实施了区府路、埠南路、林水东路城区主干道街景整治工程,埠南路沿线20多家单位返建面积9万平方米。
四是建筑与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经过不断发展,麦积区建筑业与房地产业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资合作、联营、私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格局,全区共有建筑企业7家,年产值8千万元;房地产开发企业14家,年开发量6万平方米,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成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为顺应经济发展和居民居住消费的需求,近10年累计开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建成新建巷小区、铁路新村、天乐园、渭水家园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居住小区,城区人均住宅面积达16.2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五是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麦积、新阳、伯阳、中滩、元龙五乡镇实现了撤乡建镇,甘泉进入了建设部试点镇行列,马跑泉、花牛、东岔四镇被列入省级试点镇。在17个乡镇改造道路50公里,铺设自来水24公里,架设路灯163盏,建成农贸市场15处11.4万平方米;改扩建学校、卫生院、司法所等社会服务性建设项目236项,建筑面积达5.6万平方米。甘泉、中滩、花牛、元龙等乡镇一批乡镇企业型、商贸流通型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曹石、赵崖、花牛等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造型多样、经济实惠的小康示范村已初步建成。
面对扩大内需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麦积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和谐麦积打造腾飞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