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走进成县,看山山绿,看水水清。小川、索池等乡镇的山坡、沟梁上,一排排核桃树长势旺盛;店村、抛沙等乡镇的田野里,一片片菜地吐绿滴翠,生机昂然;西狭颂、鸡峰山等景点,迎来一拨接一拨赏花踏青的游客。这是该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资源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和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成县依矿而富。据文献记载,早在清朝年间,成县就有人开矿。10多年前,随着930万吨铅锌金属量的探明,成县和徽县、西和一度跻身全国第二大铅锌基地。10多年来,铅锌资源的开发成了该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围绕铅锌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壮大的有色金属工业也成了当地的主导产业。
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毕竟要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有统计数字显示,10多年间,成县三分之一的铅锌资源已被开采。而目前,随着矿山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采进度和开采量均以几何速度递增。
那么,剩余矿产资源的开采究竟还能维持多长时间?当最后一块矿石被挖出以后,成县这颗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耀眼明珠又将何去何从?如何避免矿竭县衰,保持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县上各级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时,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这个依靠矿产资源富裕起来的陇上强县,被推到了“经济断流”的十字路口。
为了在资源枯竭之前抓住主动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成县县委、县政府依托该县独特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未雨绸缪,积极整合资源,探索资源转型之路,大力开发绿色产业,创新性地提出了将绿色产业打造成新的“铅锌矿”,也就是带“绿”字的“铅锌矿”的发展战略。
围绕这一发展战略,几年来,该县以县内丰富的林木、河流、风景区等绿色资源为基础,结合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流域推进,规模化发展,强力扩张核桃基地、蔬菜基地。同时,投入大量资金,积极扶持西狭颂、鸡峰山等自然风景区,使该县绿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核桃基地38万亩,核桃产值7500万元;三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9.71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
2007年,成县实现生产总值29亿元,而以核桃、蔬菜、旅游等为主的绿色产业的产值就达到6.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0元,其中,绿色产业收入达到1584元,占农民总收入的67%。绿色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的突破口。
人们可以给成县算笔经济账,目前已经栽植的38万亩核桃,71.5万株核桃树才到初果期,66.48万株核桃树刚进盛果期,但它给当地经济带来的产值是7500万元。那么,还未挂果的622.02万株核桃树,一旦进入盛果期,它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多少?而最关键的是这些果树的资源将年复一年,循环利用,效益一年比一年增长。再加上三蒜、桑园、烤烟等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张和自然风光旅游产业的日益兴起,不久的将来,成县蓬勃发展绿色经济必将取代传统的以开采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经济,从而实现资源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