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化进程 推动规模化生产
陇南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充满生机
本报陇南讯(记者蒲振刚)春节前,成县店村镇的蒜农们显得比往常还忙:当一捆捆碧绿鲜嫩的蒜薹陆续装车外运之后,“三蒜”协会的会员们兴奋地说,都是由于协会的帮助,蔬菜销售才这样顺畅。据了解,陇南各级政府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使全市50万农民从中受益。
陇南是我省县(区)数量和农业人口最多的区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牵挂在各级领导的心头。
2005年初,市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当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专门成立了由市上主要领导和涉农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及扶持措施,并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使这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陇南市选派精兵强将,分赴四川、陕西等地考察学习,全市依照服务不干预、引导不越位的原则,鼓励群众结合当地特色产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8个,发展会员4.5万人,辐射带动11万户农民,所涵盖的范围既有果品、茶叶、核桃、瓜菜、中药材等地方优势产业,也有近年来兴起的劳务输出及二、三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经兴起,就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由于一大批购销大户和农村能人的参与,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初步改变了以往家庭生产者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有效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化解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风险。康县阳坝镇茶叶协会以龙神茶为品牌,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较快地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市场竞争力,2005年协会会员人均较上年增收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