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养爱国精神造就高素质人才
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杜松奇

图左为杜松奇
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为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一、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高校始终不渝的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高等学校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更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现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中国历史和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以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深化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认识,对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认识,正确对待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原则、道德规范,又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要重视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表达爱国情怀,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支持奥运的实际行动,具体落实到爱祖国、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的行动上,时刻心系民族命运、国家发展。

二、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希望广大学生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功夫,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我们要忠实履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优势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广大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锻炼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
胡锦涛重要讲话对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有责任承担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天水师范学院作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所高等师范学院,在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需求的特点,制定教育教学方案,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努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积极培育优良校风是高等学校的长期任务
校风,就是一所学校的风格,是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等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风格,它具有政治、道德意义,被高校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其要素由干部的思想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所构成。优良的校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对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还能陶冶学生的精神,铸造思想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约束学生行为和习惯,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治学风格的兴盛具有深刻影响。
教风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校教职工师德修养、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一方面,要通过抓实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地弘扬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所有学生的关爱精神、对教育科学的求真精神、对教育艺术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职业责任感,使教师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素质;具有为人正直,忠诚老实,作风正派,情操高尚,襟怀坦荡的道德修养;具有献身教育,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使教师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思考的状态、奋斗的状态、积极进取的状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通晓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体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以及全面的教学技能和创新意识。
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生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生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狠抓学生的学风,通过学风促校风,在抓学生学风时我们从小事抓起,比如从早、晚自习抓起,严肃考风考纪等,只有“把学生真正当学生”才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