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碧水蓝天新镍都
——金昌市狠抓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近年来,但凡到金昌视察工作的中央、省上领导或是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专家学者,在亲眼目睹了“镍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优美的巨大变化后,无不由衷地赞叹:“想不到在戈壁荒漠上竟能建成这样一座花园般的城市!”而感受更为深刻的还是见证了金昌发展历程的当地干部群众,他们明显感觉到:现在的金昌,路更宽了,树更多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这一切,都是金昌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结果。最新监测数据表明:2006年1至11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46天,较上年同期增加17天;二氧化硫浓度均值较上年同期下降13%;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均符合国家标准。在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金昌市因二氧化硫削减成效显著,名列所有考核城市之首。特别是最近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金昌在全国287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排名第59位,在西北5省区城市中名列第6位,在全省排名仅次于嘉峪关名列第2位。市上2006年再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城市称号。
上项目促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作为我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昌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一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心。在每年举行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领导都要热切关心过问金昌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情况,并寄予殷切厚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昌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在政策、资金、环保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金昌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作为关注民生、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领导负责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环境保护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实绩和选拔使用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在经济建设、项目引进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省外一家企业想利用金昌的土地资源建设速生杨生产基地及造纸项目,考虑到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市上婉言谢绝了客商的要求。市委书记李建华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我们引进项目的原则,对那些虽然能增加地方税收但却污染环境的项目,我们一律不引、不建,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2006年,金昌市对位于市区贵阳路的老城区进行了拆迁改造,腾出了10万多平方米的场地。这块地皮位置优越,水电齐全,一时成了省内外房地产开发商和众多企业看中的“黄金宝地”。如果拍卖,即可置换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但是,市委、市政府没有这样做,而是统一规划,将这块空地建设成了冶炼厂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一条大型隔离绿化带,起到了净化环境的作用。市上对上门的客商也未冷落,把拟投资的项目“请”进了开发区,并为此投入上千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人认为,放着上亿元的资金不拿,反而倒贴千万元资金,这笔账不划算。市委副书记、市长郑玉生这样解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要活一方经济,还要建一方净土,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要算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账!”
抓重点攻难点地企联手治理环境污染金川公司是以开采冶炼硫化铜镍矿为主的大型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成为金昌市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根据这一实际,金昌市委、市政府同金川公司紧密协作,相互支持,联手行动,共同整治。市委、市政府在供水供电、土地审批、环保项目报批等各个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协助企业进行污染源的治理,净化市区环境。
金川公司将环保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同生产建设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的“三同时”制度。自2001年以来,全公司先后投入13亿元,实施了60多个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和以治理污染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近年来,相继建成了15万吨亚硫酸钠工程、冶炼粉尘、燃煤烟尘回收技改工程、镍钴精炼和贵金属系统氯气治理工程、53万吨硫酸工程、工业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保项目。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产硫酸130万吨、亚硫酸钠15万吨的规模,年可削减二氧化硫80多万吨。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积极支持地方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嫁接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产业链衔接和优化升级来整治环境污染。市上引进贵州宏福公司与金化集团技术嫁接,扩大磷二铵产品生产能力,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启动,达产后每年可消化金川公司硫酸80万吨,使废气转化为硫酸产品后,又变为珍贵的上游资源。金昌水泥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可全部回收消化市内所有热电项目产生的粉煤灰废弃物。在永昌电厂2×300 MW改扩建工程、金泥集团2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河西堡铁厂扩能降耗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中,均配套建设了环保设施。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生产工艺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各类企业,坚决予以关闭。近年来,市、县、区先后关闭造纸、金属冶炼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10余家。在近日召开的全市第五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市上继续把上游水源保护,工业烟气治理和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垃圾有效处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确定为“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和主攻方向,全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治理和营造并举精心装扮和谐秀美新家园
在位于金昌市区东部的戈壁滩上,如今奇迹般地凸现了一座神似江南风情的“金水湖”。初具规模的湖畔,绿草如茵,波光潋滟,水鸟嬉戏,游人如织。这座占地面积236公顷,水域面积约60公顷的人工湖,于2005年初开工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中水储存、利用问题,以中水蓄水池为依托建造的集休闲、观光、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城市景观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创新思路,实施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改善人居环境的一个大手笔。
在采取综合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的同时,金昌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投资1.5亿元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投资2亿多元建设的集中供热工程,取代了市区40多座污染严重的燃煤小锅炉。同时,垃圾处理、生活用水管网改造等一大批环保工程也相继建成运行。贯穿市区的西干渠是条汇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臭水沟,结合老城区改造,市上对此进行了彻底改造,形成集防洪、农灌和景观为一体的城市风景线。去年以来,先后实施了金川公园、长泰花园、五彩城广场、市区入口处景观等改扩建和新建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品位,也为老百姓营造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过去用生活污水漫灌的行道树和绿地,现已改造成了中水滴灌、喷灌,既节水又环保。着力于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小区绿地、防护林地建设,在市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立体交叉、错落有序、层次分明的一道道绿色风景线。市区主街道沿街60多家单位拆墙透绿、开放建绿,新增绿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截至目前,市区绿地面积达到了529.7公顷,比建市初增长23.3倍;城市绿化覆盖率由1985年的5.6%提高到了22.9%。为了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近年来全市投入上千万元,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工程建设,使林地灌木覆盖率由20%提高到60%多。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北部风沙沿线“沙进人退”的局面得到遏制。重点加强了金川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闭了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保障了饮用水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