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陇原巨变 传颂建设辉煌
甘肃日报记者卢吉平
《甘肃日报》刊发庆祝天兰铁路通车盛大集会消息。
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截流旧照。
白银第一爆。资料图片
《甘肃日报》刊发金昌建成亚洲最大镍闪速熔炼系统重要消息及评论员文章。
《甘肃日报》头版推出引洮上山工程破土动工整版报道。
《甘肃日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及来自石羊河流域治理一线系列报道。
《甘肃日报》,这份伴随着新中国一起诞生并成长起来的报纸穿越激情岁月,扬帆改革大潮,今天迎来了65华诞。
65年,我们与陇原儿女同行,与陇原山水相伴,与陇原大地交融,共同经历了一段段激情岁月。
65年,我们执丹青铁笔,著翰墨华章,忠实记录陇原大地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大发展的风云际会,亲身体验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印记并传承着一个个灿烂而辉煌的光荣时刻。
65年,我们铁肩担道义,振臂鼓与呼,用一张张薄薄的新闻纸,记述着陇原儿女的艰辛探索,开创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不懈追求,构筑着一座座弘扬陇原儿女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历史丰碑……
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影响甘肃乃至中国发展的交通大项目,记录并传承着陇原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时代烙印
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年初,彭德怀一声令下,近十万大军征尘未拂,征衣未洗,风尘仆仆,就投入他们十分生疏的新战场——天兰铁路工地。他们没有先进的大型施工机具,硬是用铁锹、洋镐、扁担箩筐,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的施工任务,有不少英雄的子弟兵,没有倒在敌人枪口之下,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倒下了。
1952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周年之际,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锣鼓声中,随着一声汽笛鸣叫,一列火车徐徐到达兰州。当悬挂毛主席巨幅画像的列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百废待兴中的金城兰州沸腾了。
得知天兰铁路通车的消息,毛主席亲笔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记载着陇原大建设喜讯的《甘肃日报》,带着浓郁的墨香走向四面八方,在读者中争相传阅,激励着千万陇原儿女投身大建设的热潮中。
从天兰铁路通车、兰新铁路破土动工,到兰新铁路复线开工建设,再到年底即将开通的兰新客专,如今的陇原正在驶向高铁时代。
从我省建设最早,也是最短的高速公路——天北高速通车,到全省3000公里高速公路与周边5个省区实现高速连接,再到打造完备的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交通网络……
一个个交通大发展的历史印记中,我们一路同行,一路相伴,共同书写着一篇篇精彩绝伦的辉煌史篇。
我们紧跟时代大发展的脚步,准确把握工业大建设的脉搏,扬帆改革创新大潮之中
在激情岁月里,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忠实记录陇原工业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我们见证在陇原大地上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世界伟业。
1956年12月31日,一声沉雷滚过天际般的响声猝然响起,山摇地动,天昏地暗,滚滚黄尘冲天而起,团团蘑菇状的红云腾空翻转,数十万吨的碎石四散飞溅……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爆破在中国西部的甘肃发生了!40万平方米群山平均高度被削去了50米。
白银一爆,数以百万吨在荒漠沙丘下沉睡的贵重稀有金属亮煌煌加入祖国大建设的行列;白银一爆,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贺兰山下崛起。如今,白银已经成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
白银大爆破36年后,曾经亲临爆破现场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视察白银时感慨挥毫:“三十六年游旧地,白银一爆出新天”。
65载天翻地覆,我们在成长中传颂着陇原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同样也见证着一个又一个甘肃制造、中国奇迹。
从50年前的一片荒漠戈壁,一个在中国的版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村镇,到1993年5月1日亚洲最大的镍闪速熔炼系统建成投产,我们是亲历者;如今“腾飞的镍都”,已经成为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工业明珠,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第三大铜生产基地,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我们更是见证者。
从新中国石化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长子”——兰炼、兰化的选址奠基,到被誉为“中国石化机械摇篮和脊梁”的兰石集团诞生成长;从我国西部能源生产基地——长庆油田的钻探掘进,到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扬帆起航……一个个工业奇迹的建设与蜕变,我们既是记录者,又是推动者。
我们顺应陇原可持续发展潮流,见证并推动陇原又好又快发展
65年沧海桑田,65载天翻地覆。
在兰州新区被列为国家级新区,成为丝绸之路上新明珠的时候,谁又能想到,支撑兰州新区发展的,是被誉为中外罕见的人工地下长河,陇上“都江堰”的“引大入秦工程”。
甘肃水利史上的重要一笔,永恒地被《甘肃日报》记载,传颂。
甘肃陇中,自古因干旱、缺水而“苦瘠甲于天下”。1958年,甘肃省委作出决议:引大通河水工程争取1959年秋季开工。
几经波折之后,1976年1月24日,国家计委正式复文同意兴建引大入秦工程。上千名农民兄弟分段作业,依靠钢钎打眼放炮,铁锹镐头挖洞,车拉肩挑运土,天当房地当床,一把干粮一口水地苦干。
然而,13年过去了,大自然的无情,给满怀信心的施工者泼了一头冷水。
1987年,省委省政府引进世行贷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施工机械。来自日本、意大利和国内几十家实力雄厚的施工单位承担了主体工程的建设任务。自此,全省上下通力合作,历时数年苦战,一鼓作气完成了这项惠及千秋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全长86.84公里的总干渠全线通水;1995年10月,东二干渠提前全线通水,引大入秦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几代人的梦想,几代人的心血,几代人的期盼,在这一刻终于变成现实。在引大入秦工程长达近40年的建设中,我们体会着陇原儿女对水的深深眷恋与渴求,感知着与严酷自然环境抗争的不懈追求,以及“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艰苦奋斗的“甘肃精神”。
与此相伴的是,全省人民期盼了近半个世纪的“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的圆梦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将于今年通水之际,二期工程得到国家正式立项。
谁又能忘却,在黄河上建起第一座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后,又拥有我国电力史上多个全国之最——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被誉为黄河明珠,全国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刘家峡水电站。
谁又能忘却,曾经牵动着温家宝总理的心,先后十多次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而实施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
谁又能忘却,从黑河、疏勒河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到渭河、泾河、洮河等河流整治,从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到黄土高原、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项项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为整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65年乾坤腾挪,实现中国梦的愿景,既催人奋进,也任重道远。在陇原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用每一天的真诚努力,同陇原儿女同行,同陇原山水相伴,共同迎接梦想喷薄欲出的崭新曙光!
本版责任编辑:卢吉平版面编辑:曹蕾图片翻拍:吕亚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