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26/BeyondPic/2011-8/22/10889491_428078.jpg)
甘肃省政新闻办召开新闻通报会,向媒体通报天水市汪川镇郭山村三组22户“5·12”地震受灾群众未拿到红十字会拨付的援助款,只是拿到一张“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白条”事件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称,甘肃省红十字会援助天水市秦州区灾后重建补助款已全部用于村民的房屋建设,不存在私自挪用、挤占和改变用途的现象。每日甘肃网 李娜 肖刚 摄
![](/Files226/BeyondPic/2011-8/22/10889492_991764.jpg)
甘肃省红十字会秘书长袁博向新闻媒体公布调查结果并出示相关票据、合同、文件的复印件。每日甘肃网 李娜 肖刚 摄
每日甘肃网兰州讯(记者 李娜 肖刚) 8月22日下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通报会,对甘肃省天水市汪川镇郭山村三组22户“5·12”地震受灾群众没有拿到红十字会拨付的1万元援助款,只是拿到一张“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白条”事件的调查结果正式公布。调查结果称,甘肃省红十字会援助天水市秦州区灾后重建补助到账资金为每户7500元,汪川镇郭山村三组22户共计16.5万元,作为灾民建房的自筹资金,已全部用于村民的房屋建设,不存在私自挪用、挤占和改变用途的现象。
灾后重建援助款已全额拨付 用于房屋建设
甘肃省红十字会秘书长袁博称,8月17日省红十字得知此消息后,立即派出调查组赶赴天水对此事进行逐级追踪调查,并邀请新闻媒体一同全程参与调查,以对调查的公正性予以监督。经调查,2009年4月15日,秦州区民政局将应给汪川镇政府拨付的64.5万元民房和附属设施建设款全额拨付汪川镇政府。汪川镇召开镇党委会研究决定郭山村三组的民房建设以镇政府为建设主体,郭山村村委会具体负责实施,进行异地选址整村重建。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征求郭山村三组村民意见,确定红十字会援助资金作为农户自筹建房资金,用于抵付群众自行负担的建房款部分。
袁博介绍,2008年9月5日,郭山村村委会及群众代表与天水市秦州区第四建筑公司第11项目部签署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汪川镇政府后根据工程进度在2009年分三次将红十字会补助款75%的灾后重建民房项目款16.5万元拨付给项目承建方。
“白条”实为“《救济款(物)四联单领据》”
关于群众反映红十字会援助民房项目每户7500元群众没有收到,镇政府打“白条”一事,袁博解释说,经过调查,实为汪川镇政府向各受援户开具的《救济款(物)四联单领据》,汪川镇政府本意是向受援户告知,红十字会援助的每户7500元已由汪川镇政府拨付至施工方用于民房建设。
对此事,汪川镇政府出具的《关于红十字会拨款使用民政部门救济款(物)四联单领据的情况说明》中称:“汪川镇郭山村三组(杨胡子湾村)属汪川镇5·12重建点,镇政府于2009年4月收到区民政局付给郭山村三组22户红十字会援助资金16.5万元,按照民政部门救灾款物的发放要求,汪川镇以救灾款(物)四联单领据给农户发放,第一联为存根,第二联为付款单位凭证,第三联为资金使用的建档凭证,第四联是救济户自留存查联,实际上是给农户收到款项的一个告知领据。”
但是由于汪川镇政府对《救济款(物)四联单领据》的实际用途没有给受援户解释清楚,使群众对《领据》的用途不了解产生误会,导致群众理解为镇政府给群众打的“白条”。秦州区政府也表示,将就此事派出工作组,逐家逐户向群众进行解释,消除群众的误会。
无违规操作 不存在挪用
袁博说,根据调查,红十字会援助天水市汪川镇郭山村三组22户民房资金使用无违规操作问题,资金拨付流程符合《汶川地震甘肃省红十字会系统灾后重建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红十字会逐级下拨的郭山村三组22户灾民建房补助资金16.5万元已全额拨付给承建该村22户民房重建的施工队,不存在红十字会和各级政府截留、挪用红十字会民房重建资金的问题。
关于新闻报道中“受灾户数”统计问题。袁博说,经调查,中国红十字会援建天水市秦州区汪川镇灾后重建民房项目共计76户,其中杨胡子湾村22户,老庄村54户,2个项目点并不隶属于同一个行政村,与秦州区民政局救济股工作人员张治国出具给调查组的数据相一致,不存在新闻报道中出现的22户变54户的情况。
新闻回顾:
![](/Files226/BeyondPic/2011-8/22/10885324_721367.jpg)
56岁的张毛杏很担心18年后信用社找他要贷款
![](/Files226/BeyondPic/2011-8/22/10885325_193005.jpg)
“白条”上救济原因及用途一栏上写着: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
甘肃部分“512”灾民震后再遭“灾”
红会拨款成『白条』无息贷款被套走(图)
“512”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了,对于甘肃省天水市郭山村三组的22户灾民来说,他们的灾情却更重了——政府承诺拨付的3万元救灾款一分钱没有拿到,反倒每户身上背了2万元国家贴息贷款。
当地红十字会拨付的1万元他们只拿到了一张“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白条,国家安排的2万元无息贷款也不知被谁以他们的名义弄走了。
地震只是震坏了他们的房子,可救灾却留给他们一张纸和一笔债务。
“512”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旺川镇的一些灾民手里的救灾“白条”却至今无人给兑现。“白条”的“救济原因及用途”为“红十字灾后重建补助”,打条子一方为当地的秦州区旺川镇政府,持条人分别为当地郭山村三组的22户村民。
天水市秦州区旺川镇一名领导向记者解释说,之所以出现“白条”,是因为天水市红十字会承诺的款项一直没有到位。天水市红十字会则拒绝对外公开款项拨付手续,称自己只接受上级查询监督。
省上要检查当地紧急打补助款“白条”
旺川镇郭山村距离天水市区120公里,属天水比较偏远的自然村落之一。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该村三组的22户人家全部受灾。由于当时所居住的地方存在地质隐患,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在勘察调研后决定,将郭山村三组的22户人家整体迁移到2公里外的另外一处田坝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置。
2009年地震一周年时,村民们从广播上听到,天水市红十字会承诺给该村22户人家一笔“重建补助款”,金额为每户1万元。久等不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上门,郭山村村民代表张海明就打电话到天水市红十字会询问,结果被告知这样的款项“不对个人,是逐级拨付到基层组织的”,具体让他们去找镇政府问。
2009年9月下旬,张海明等人到旺川镇政府询问,结果被告知是有这笔款项,但还没有拨付下来。村民们对此答复不满意,镇上就让他们回家等消息。
当年秋冬季节,村民们听到一个消息,说甘肃省红十字会将派员到天水各地检查救灾款的落实和发放情况。于是村民们决定等省上的人下来,然后反映该情况。
但没过几天,村干部和镇干部便一起来到郭山村,给每家每户送来一张制式的“救济款(物)四联单领据”,数额为7500元每户。条子上有时任旺川镇党委书记魏毅的签名,经办人为时任副镇长安永平。有村民问送票的干部,红十字会的灾后重建款不是每户1万元嘛?条子上为啥只有7500元?副镇长安永平解释说,红十字会的钱分两期拨付,首期为75%,其余款项等房子盖好验收后再拨付。
村干部告诉大家,如果上面的人来检查,这张条子就说明钱已经拨下来了,最近就会发放到各户手中。
但不巧的是,后来由于天气连续下雨的缘故,甘肃省红十字会的检查组临时改变了路线,没来郭山村。
“红十字会承诺的许多救助款项至今未到位”
“有张白条终究比啥都没有好,好歹还有个盼头,万一政府真的发钱,有个条子也好说话”。
抱着这样善良的想法,许多村民对于这张“白条”格外重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张白条就是现金,就是国家对自己的照顾和帮助。
该村64岁的村民张建周将白条装在一个信封里,然后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了,最后又藏到了箱子底。
但让村民们失望的是,两年过去了,再没有人提过兑付白条的事。村民们打电话问天水市红十字会,对方让找秦州区,区上又让找镇上,镇上说红十字会的钱至今没下来。
就这样,至今白条还未兑现成为现金。
8月11日下午,旺川镇镇长石成玉对华商报记者解释说,他和镇党委书记都是从外地刚调过来的,具体事情不清楚,但据他所知,红十字会在“512”地震后给基层承诺的许多救助款项至今都没有到位,这也是许多村民手里持有“白条”的主要原因。“镇上没有收到钱。村民要说法,一些镇上只好打白条。”
8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天水市藉河北路的天水市红十字会。在说明来意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拨通了该会负责人周长生的电话,让记者具体和周讲。但蹊跷的是,在听记者说完情况后,周长生明确表示不接受采访,让记者去找秦州区民政局。
记者表示只是想核实看一下这笔救灾款是否拨付到位的相关手续。周长生问记者,我为什么要给你看?记者说红十字会的善款来自全社会,有义务向社会和媒体公开啊!周长生很不耐烦地说,“我们只接受上级监督,只对我们的行业负责”。说完就挂了电话。
8月15日下午,华商报记者致电甘肃省红十字会,希望了解该省红十字会对灾后重建资金的拨付管理情况,以及天水市郭山村三组村民反映的情况。一位女工作人员表示要请示相关领导,随后再和记者联系。但截至记者发稿,甘肃省红十字会没有给记者答复。
“白条就像给我们灾民出了个谜语”
据天水市红十字会公开的一份资料显示,“512”大地震发生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天水成为了甘肃继陇南之外的第二大重灾区,损失达2.6亿元。中国红十字会最早对甘肃天水援助的初步意向为5000万元。但后来由于发现当地灾情比较严重,加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市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等地的捐赠援助,红十字会给天水地震灾区的援助资金总额已经到位的有8500多万元。
陕西省红十字会赈灾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华商报记者介绍说,按照中国红十字会的统一要求和实际操作,红十字会对农村灾后重建款有严格的划拨监督管理流程。即受灾户先向村上报告,村上核实后将情况报给乡镇。乡镇做完第二次审核后,上报给县区的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做完第三次审核后,报到市一级的红十字会。
红十字会一般都是根据所报名录,将灾后重建款项直接拨付给受灾户——许多地方的做法都是直接打到受灾户的个人存折上。由个人根据房屋建设等实际需要支配使用。
该工作人员介绍说,红十字会的灾后重建款一般都是分两批拨付,第一批一般是总额的75%。等灾后重建项目验收结束后,再拨付剩余的25%。
两批拨付的比例确实与郭山村村民手中的白条上的数字比例一致,但问题是本应直接拨付到灾民账户上的救助款怎么又成了“不对个人,是逐级拨付到基层组织的”,而面临上级检查又匆匆打白条。
村民们想破脑袋也搞不明白,最后只能做几种推测:一种可能是上级的确把钱拨到位了,被镇政府挪用了,所以打白条应付检查,但天水红十字会负责人周长生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责任在政府,但他并没有这样说;第二种可能是上级拨钱了,但未全部到位,镇政府用了,只好打白条;还有一种可能是上级没拨钱,镇上和天水红十字会出于好心,先打白条,好替大家多争取些救灾款。但这也不太像当下某些基层政府的作为,为老百姓利益给上级“设套”,也不太可能。
村民代表张海明说:“一张白条就像给我们灾民出了个谜语,但却没有人给你答案,问题是这笔钱跑哪去了。”
国家无息贷款半路“失踪”
让郭山村三组22户灾民更愤懑的是,1万元红十字会补助款变成了白条,而国家贴息的2万元救灾款也失踪了。
56岁的村民张洪杏说,地震后村子整体搬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国家为每户灾民新建了3间到5间不等的新房。2010年大家陆续搬进新家后才发现,房子虽然很新很敞亮,但厨房、厕所、牛羊圈等辅助设施却不完善。于是就出现了部分村民住在新房里,牲畜依旧住老院子的“两头跑”现象。天水市有关部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最后做出决定,给该村的22户人家每户提供2万元的无息贷款。
中国信合天水市秦州区信用联社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证实,这笔无息贷款是甘肃省统一给受灾群众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灾民们用来搞新房子的辅助设施。
46岁的村民张四清是在今年的7月份才听说有这笔贷款的。他为此专门去旺川镇询问,被告知没有听说过有这笔无息贷款。回家后,张四清给在西安打工的村民代表张海明打电话,说听别人说这笔无息贷款已经下来了,附近有村子的灾民已经领了。
张海明这才想起了在2009年11月时,村干部和镇上曾让他帮忙收22户人家户主的户口本和身份证,说是要办一笔什么贷款。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仅复印相关资料就花了42元钱。但几个月后,村干部让他去镇上拿回所有证件,说贷款没办成。当时大家也都没在意。
7月份,不时有村民给张海民打电话,询问他贷款的事情,并埋怨他说当时是你收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如今听说钱到了,你怎么就不管?7月底8月初,越想越蹊跷的张海明决定回天水老家一趟,他想给乡亲们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