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甘肃>>正文
甘肃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综述(组图)
(2009-9-18 7:33:36)  来源:甘肃日报 > 一版   打印本页

奋进与变革

甘肃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综述

  初秋,放眼陇原,黍穗飘黄,稼禾盈野,大地铺锦。

  从陇东麦田到河西走廊,一台台联合收割机“隆隆”穿梭金色麦浪,机声中颗粒归仓,夏粮喜获丰收,满意微笑绽放在乡农脸上。

  从陇中绿意盎然的马铃薯,到陇南青果盈枝的油橄榄,从河西广袤连片的制种玉米田,到陇东层层梯田苹果带,千里陇原,特色产业五彩斑斓。

  从河西一个个崭新漂亮的小城镇,到陇东一个个整洁有序的新村落,陇原崛起一个个靓丽的新农村。

  丰收的田野,富庶的特色产业,密如繁星的城镇村落,无不是60年来陇原农业农村沧桑巨变的符号。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农业从缓慢发展到插翅腾飞,农村从凋敝落后到繁荣昌盛,农民从食不果腹到追求富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和谐宜人的新景。

  白银市平川区农民马德虎种植的玉米喜获丰收。本报记者 李小龙 摄

  从饿殍载道到丰产有余的历史印证:好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夏粮收获已近尾声,灵台县独店镇张鳌村种粮大户巩立昌种的30亩小麦,亩产达700多斤,他难掩喜悦地说:“今年连遭冬春夏大旱,县乡干部帮我们拉水浇地,迎来了大丰收。”

  今年我省中东部遭受了近10年来同期最严重的干旱,由于各地抗旱措施有效,加之4月中旬几场有效降雨,把旱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夏粮在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36.5万亩的情况下,总产预计可达340万吨以上,与去年基本持平。

  夏粮稳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良好开局。中东部75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经历大旱考验,进入灌浆成熟期,丰收在望。河西、沿黄等灌区粮食保持稳定增产。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达910万吨,实现连续第6个800万吨以上的丰收年。

  大灾之年大丰收,抚今追昔,一切难以想象。

  粮食问题曾经是甘肃人民心头的痛。甘肃,干旱多灾,自然条件严酷,清代左宗棠说“陇中苦,苦瘠甲于天下”,史书上更屡见“连年荒旱、禾稼全无收获、饿殍载道”的记载。甘肃粮食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初尝解放了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到1956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8亿公斤,人均321公斤。然而,从1957年到1978年,受“大跃进”、“文革”影响,粮食生产曲折滞进,人均降到273公斤。

  1973年,旱魔肆虐陇原大地,赤地千里,群众断粮,牲畜断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到陇西县马河公社罗家山生产队调研时发现,一半人外出讨饭,农民高世民家仅有几斤苞谷面,由于饥饿,出现浮肿、瘠瘦病人。

  宋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如实反映了甘肃灾情,周恩来总理听了深感痛心,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那里的群众解决困难,改变面貌。”“绝不能丝毫放松粮食生产”,成为此后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确立的目标,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群众吃饭问题,成为历届领导班子难以安枕的大事,并千方百计寻找出路。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甘肃扶贫开发在全国首先起步,“两西”建设、引大入秦等大型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吨粮田”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付诸实施,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岁月荏苒,经过全省人民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今天,困扰全省发展的粮食难题终于解决,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省内自求平衡、丰年有余,成为粮食净调出省。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让困扰历朝历代的饥饿阴影化为历史云烟。

  从2003年起到2008年,全省粮食生产连续5年稳产在800万吨以上。2008年,粮食空前丰收,创下888.5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95公斤。“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成为总结我省粮食丰收的一句老话。而近6年粮食连续增产,更多依靠的是中央和省上持续释放的强农、惠农、助农、促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农民种粮获得丰厚回报。

  曾几何时,“农业税”和“三提五统”成为农民心头的阴影。从2004年至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6年出台6个中央1号文件,省委也连续出台6个省委1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2005年,我省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当年减轻农民负担6.1亿元,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减负额达到13.2亿元,同时拿出1.5亿元用于粮食直补。今年,中央给予我省农民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补贴资金达22.03亿元,创历史新高。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甘肃

  这些饱含“真金白银”的强农惠农政策,为粮食连年增产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人努力。溯源追本,从上世纪60年代“战天斗地”修梯田,到现在依靠科技力量发展旱作农业,使甘肃成为生态修复、大地增绿、人与自然和谐的希望热土。

  庄浪县,昔日山地破碎,沟壑纵横,如今望山山翠,看地地平,梯田层层叠叠,将黄土高原精心装饰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全县干部群众34年锲而不舍改造山河,于1998年建成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

  全省众志成城,累计兴修水平梯田2817万亩,占旱地面积的75%,变跑土、跑水、跑肥“三跑田”为保土、保水、保肥“三保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

  科技进步推动粮食增产大幅提高。我省从修梯田、打水窖到铺地膜、集雨节灌,在发展旱作农业上的探索创新从未停止过。2003年试验研究,2005年示范推广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成为抗旱增粮的“法宝”。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枝独秀,集地膜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为一体,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2005年至2008年累计推广350多万亩,总增产粮食超过5亿公斤,今年推广面积758.3万亩,预计增产粮食7.5亿公斤。该技术还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回首甘肃发展粮食生产的轨迹,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符合甘肃省情的粮食生产发展道路的过程;是一个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艰苦奋斗的过程;是一个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

  

  张掖、庆阳等小麦主产区大型机械设备收割庄稼的场景。本报记者 吕亚龙 摄

  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到土地流转的历程印证:土地改革激发农业腾飞

  宁县焦村乡西李村农民李来奎,将进城务工农民的撂荒地转包经营,带动全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西瓜3万多亩,吸引了18个省区客商,去年西瓜总收入5900万元,今年更是客商盈门。

  李来奎欢欣鼓舞地称赞:“国家允许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中国第三次土地改革,解决了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的难题。”他与留守村里的人正谋划着如何实施现代农业、如何打品牌、多赚钱。

  如今,陇原大地兴起的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经营,正在引发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彰显出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回望历史,我省60年来农村改革首先从调整农村经营体制开始,围绕着“土地”打转。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省通过土地改革,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个农民千年来的梦想,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建设,城市扩张,为保障国家能收购到粮食来供应城市居民,我省农村普遍推行人民公社,把分给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人民公社弊病甚多,尽管土地上展现“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灯火辉煌”的人海战,但都在“磨洋工”,生产效率很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来,陇原农村沐浴在一片阳光中。贫瘠的原野上,勤劳智慧的农民合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出现了多年看不到的生产热潮。

  包产到户在基层得到率先探索。1978年春天,宕昌县哈达铺下罗山队悄悄试行药材生产责任到户,当年产量增加一倍。陇西县碧岩公社红崖湾生产队把土地划分到户后,1979年的春耕又快、又细、又好,夏秋粮大丰收,第一次交清公购粮。同年3月,庆阳县城关镇王沟门生产队王魁承包了66亩山地,一下子变得吃穿有余。

  1982年7月,甘肃省委印发了《关于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第一轮土地承包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制度。农民名下有了自己说了算的土地,想种啥就种啥,种啥卖钱多就种啥,农民终于放开了手脚,调动了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省推开,全省453万户农民承包耕地4688万亩,告别了生产上的“大呼隆”和分配上的“大锅饭”,驱动甘肃农业走上跨越之途,创造了甘肃农业史上空前的“黄金时期”,全省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从农产品调入大省转变为调出大省,年调出大宗农产品900多万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千家万户冲破计划经济“樊篱”,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农村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从兰州市西固区农民高学兰养鸡,到1989年甘肃第一个外资农业企业——兰州正大有限公司落户,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兴起。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遵循市场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农业突破了以粮为主的格局,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特色农业优势凸显。“反弹琵琶”发展特色农业,变劣势为优势。气候干燥、风多雨少的河西地区,成了种子的天然晒场;春季干旱、夏秋雨多的定西,最适宜种马铃薯;山大沟深、远离城市的陇南,成为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理想生长之地。全省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草、玉米制种、啤酒大麦5个产业位居全国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酿酒葡萄等10个产业位居全国前五位。

  大农业“跳出”了“田”字,不仅仅种,而且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省上倾力打造的17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加工增值。2008年销售收入225亿多元,带动了192万农户户均增收1960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广大农民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他们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市场竞争。4700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乘势而上,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把定西的马铃薯专列开到了广州、天津等终端市场,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对接。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相 关 新 闻

·农行秦州支行营业室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水市分行简介(组图)
·农业银行天水市分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纪实·省政协调研天水市粮食规划旱作农业区实施情况(图)
·省政协调研组赴清水调研旱作农业区粮食增产情况(图)·示范引路子 规模出效益 秦州农业工作创特色(图)
·秦州区督查上半年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组图)·全市上半年农业项目到位资金逾亿元
·省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银政战略合作备忘录·09年天水农业学校(天水机电工程技术学校)招生简章

最 新 图 片
甘肃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图) 甘肃省隆重庆祝第25个教师节 陆浩颁奖(组图) 《甘肃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庆祝大会召开(组图) 甘肃省党政代表团在珠海考察(图) 9月4日,甘肃省党政代表团赴粤考察(组图) 甘肃·香港合作发展说明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图)

 甘肃新闻
·甘肃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综述(组图)
·甘肃粮食仓储60年回眸
·嘉峪关第一届投资贸易洽谈会9月21日至22日召开
·嘉峪关:建设中的区域中心城市(组图)
·2009年嘉峪关重点招商项目
·截至9月14日,甘肃省74人酒后驾车被拘留
·定西市交通局财务人员挥霍60万公款
·甘肃60年之生活记忆:群众衣食住行巨大变迁(图)
·甘肃国庆晚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经典甘肃:甘肃生态建设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图)
·隆重 喜庆 节俭 祥和 甘肃各地喜迎新中国60华诞
·兰大校史馆博物馆开馆 陈学亨等出席开馆仪式
·庆阳:肇创农耕文明的地方
·陈学亨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调研
·甘肃省粮食购销60年回顾
 文化历史
·海明威曾广州考察抗日前线 随中国部队冒险(图)
·蒋介石是如何斗倒汪精卫的:一山不容二虎(图)
·最早发现毛泽东有雄才伟略的人是谁(图)
·蒋经国在台湾对毛人凤的最后一击
·1979年中美建交 邓小平旋风席卷美国(图)
·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命运的转变(组图)
·兰州解放60周年纪念特刊(组图)
·解秘:谁劫走了秦俑坑内的巨量兵器(图)
·李先念:从乡村木匠到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兰州战役电文完整公布(图)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图)
·激战珍宝岛:中国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组图)
·鲜为人知的尼克松下台后1976年访华内幕
·1967年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
·中国不惜代价援越抗美 32万军队陆续参战
 博 客
·景发“跑”节会之十(组图)
·听星竹:母亲果
·毛主席说:“真了不起啊!”
·天水花牛苹果节喷泉助兴(图)
·天水果业发展的启示
·荣芳:绿色昌盛
·牧云:吃在天水(组图)
·天水在线走进张家界之十九
 播 客

·视频:净土寺(赵忠祥配音)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新
·韩国裸露新闻制作现场
·天上人间——天之水
·白歆惠薄纱短裙现身
·春晚魔术露陷一幕
·赵本山隆重登场《不差钱》
·纵贯线经典老歌串烧(视频)
 娱 乐

·新丝路中国模特大赛总决赛拉开帷幕(组图)
·《建国大业》今日全国上映 上电影院去数星星(图)
·薛凯琪性感舞衣扭动蛇腰 酥胸半露否认加垫(图)
·温碧霞代言聊娱乐近况 生子计划随缘就好(图)
·赵本山想带新徒弟上春晚 小沈阳另组节目(图)
·阿娇表演“从笑到哭”8分钟 借行为艺术表悔意
·被曝曾遭女拿督要胁陪睡 刘德华趁空溜走(图)
·亚姐秀才艺师姐授心得 奇怪招数为拼抢镜(组图)
·许茹芸发片不惧新秀挑战 享受单身无结婚计划(图)
·陈思璇率师妹走秀 挤胸妩媚秀修长美腿(图)

 社 会
·“开胸验肺”农民工张海超获赔60余万元(图)
·打工妹斑马线上被车撞飞 抗震英雄冒雨保护现场
·售票员“刁难”乘客喝退贼 公交车打暗语防小偷
·高校洗澡按时间收费 学生称心理压力大(组图)
·一岁半女娃海中“游泳秀” 观众含泪观看(组图)
·女子400万买只藏獒空运 30辆奔驰列队迎接(图)
·黄河奇石酷似中国版图 被命名祖国万岁(组图)
·九九吉日结婚忙 全国各大城市涌现新人登记潮
·农民自制潜艇坦克引网友追捧:很好很强大(组图)
·“90后美女售票员”不堪重压休假躲跟拍(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