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档案到“活”信息
——甘肃省档案资源建设纪实
武威市凉州区居民郑晓玲日前卷入了一场官司,她迫切想找到十几年前某部门出台的一个文件,但由于时间太长,她找了很多地方,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我都快急疯了,后来有人告诉我说,‘应该到档案局找’。说实话,我从来没和档案局打过交道,我抱着一试的态度找到在政务大厅的档案局窗口,没想到登记后很快就找到了。”郑晓玲说。
事实上,和郑晓玲一样,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档案,仅仅是一堆堆“过期”的资料,只是用到了才发现它的重要。
“档案资料十分重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信息资源,过去,档案之所以被人们所忽视,关键是档案工作没有全面融入和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在如何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方面,档案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省档案局局长刘玉山说。
在刘玉山的眼里,档案资料不是包袱,而是财富。
近几年,为了把“包袱”变成“财富”,全省档案系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使“死”档案,逐渐变成了“活”信息。
“十五”以来,全省馆藏档案资料达到481万卷(件、册),这些档案资料记录了自明代以来甘肃政治、经济、人口、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是党和国家一笔不可再生的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全省有22个档案馆被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各级档案馆积极主动开展农业农村、城市社区、重点建设项目和非公经济组织的建档工作,已有50个县市区完成村级建档任务,845个城市社区和200多家企业也都建立了规范的档案。
社区档案被称为“民生档案”,社区居委会按照居民档案,开展不同的服务,如生活照料、社会救助、就业援助、流通人口服务等。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社区为居民贺抗台建立的“困难残疾人档案”中,详细记录着贺抗台的家庭情况:贺抗台,51岁,重度残疾,女儿在兰州上学,因家庭困难一度面临失学。根据档案,社区及时为其办了低保,并定时上门帮助料理家务。
随着档案资料的日益增多和完善,省档案局明确提出,要让档案面向社会、面向群众。
在综合档案馆建立起来的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就是一个亮点,这里为群众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目前,全省共有9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建立了现行文件查阅服务中心,全省去年累计接待查阅利用档案和现行文件、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解答信函、电话咨询的单位3500个、5万多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2.3万卷件。
与此同时,全省档案系统还开展了档案馆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开办了“甘肃档案信息网”,建立了档案文件及各项数据库,实现了全部档案目录和部分档案全文网上查阅。已有8万多人次访问了甘肃档案信息网。对于档案利用率的迅速提高,在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深有体会:“以前我们事情不多,现在我们每天都忙不过来。通过整合档案资源,档案工作真正实现了变冷门为热门。”
“通过一系列改革,全省档案工作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重保管、轻服务的传统做法,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做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刘玉山说。
在兰州一家媒体工作的祁先生说:“档案查询服务带给更多的人便利和帮助,同时也让档案有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