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塌的是房屋,不倒的是骨气
—————甘肃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纪实
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难,对甘肃来说,灾害和贫困叠加。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对甘肃来说,决心和毅力并重。
这更是一场和衷共济的抗争,对甘肃来说,困难和机遇同在。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甘肃省空前地全民动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区人民抖落满身的尘埃,挺起不屈的脊梁,毅然决然地重建家园,开始了新的征程。倒塌的是房屋,不倒的是骨气。
“比想象严重”的灾情,一个真实的甘肃汶川大地震对甘肃造成的影响,相当于甘肃境内发生了一次里氏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甘肃成为除四川之外受灾最重的省份。
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说,地震波及甘肃10个市州的70个县(市、区),截至6月7日19时,因灾遇难人员365人,受灾人员达到499.88万,倒塌房屋132.2万间,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6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42亿元。灾害损失之大,受灾面积之广,为甘肃历史罕见。
这次地震震级大,离甘肃东南部距离近,因而陇南和甘南两市州成为重灾区。受灾地区房屋抗震性能差,加之山区的特殊地形,放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文县的地震烈度达到了9度,武都的达到了7度。除了地面上的损失外,次生地质灾害还带来了众多的潜在隐患。
灾区的另一种颜色:金黄迷人眼站在武都区三河镇小石坪村的山梁上,眼前是白龙江两岸星罗棋布的麦田,在灿烂的阳光下,金黄色的麦浪泛着涟漪———麦收季节到了。
看着倒塌的房屋,村委会主任陈荣满脸愁云。他告诉记者,村民们连一撮盐都没有抢出来。可转身看到眼前的麦田,他又满脸释然,这是灾后村民的救星和希望,他积极组织村民开始抢收小麦。
倒塌的房屋,掩埋了灾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陇南市委副书记黄泽元说,因为房屋垮塌,农民家里现有的粮食挖出来后,已经和沙土混在一起,损失很大,粮食青黄不接。
于是,确保夏粮应收尽收成为甘肃灾区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首要任务。在这个房倒屋塌的季节里,灾区人民仍然有一个金色的夏天。
陇南灾区是甘肃夏收最早开始的地方。地震后没几天,陇南136万亩夏粮开始由南到北、由河谷到高山渐次成熟,受灾群众或自发或互助,在政府的帮助带动下陆续开镰,开始收获震后金色的希望。
武都区汉王镇镇长李永明说,国家给灾区运送救灾粮成本很高,我们多收回一粒夏粮,农民就能多腾出一块地种秋粮,为过冬多准备一份粮,就能为国家减轻一份负担。
受灾群众安置:时不待人的攻坚战还有不到6个月的时间,严冬就要来临了。受灾群众安置成了时不待人的攻坚战。
甘肃灾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的有164.1万人,相当于甘肃总人口的6%。救灾的广度、难度、强度,以及面对受灾群众渴望的眼神而应有的速度,都将是罕见的。
甘肃省省长徐守盛说,今年的目标是,通过建设活动板房、发放帐篷和维修新建部分住房,使受灾群众在入冬前能住上20平方米的保暖房子,安全过冬。
和其他灾区一样,帐篷紧缺仍然困扰着甘肃灾区。
大难中大爱再次迸发:国家调拨的帐篷来了,社会捐赠的帐篷来了,国际支援的帐篷来了;一列列火车进站了,一队队汽车驶来了,一架架飞机降落了,目的只有一个,不能让灾区人民挨饿受冻。甘肃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9日18时,甘肃灾区共收到帐篷84063顶,救灾捐款2.3633亿元,中央调拨和捐赠抗震救灾物资价值5.3256亿元。国家还将于20日左右调拨甘肃灾区13万顶帐篷,到时帐篷紧缺问题将得到缓解。
为了做好灾区遇难人员家属的抚恤工作,甘肃在国家给灾区遇难人员家庭每位补助500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3000元。从5月25日起,对地震灾区困难群众发放补助金和救济粮,每人每天补助10元生活费和1斤成品粮。
与此同时,从6月份开始,甘肃省过渡安置房建设步伐开始加快。据了解,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甘肃安排的过渡房由2万套增加到了8万套(含自建房2万套),总投资达11.2亿元。
鉴于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甘肃省要求,各受援市州要尽快制订出安置房建设方案,确定建设地点和数量,于6月15日前完成选址、场地平整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作。
6月8日,甘肃灾区第一批过渡安置房开始建设。当日,甘肃省建设厅下达了首批灾区学校、卫生方面的过渡安置房建设计划,涉及灾区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水市,安置房总量为7万套。甘肃省建设厅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甘肃已经建成过渡安置房817套。
新家建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灾后重建,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过程。在这一点上,甘肃省没有墨守成规。
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明确提出,恢复重建工作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这次地震灾害,甘肃重灾区在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的陇南、甘南等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灾后重建对这些地区来说,将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新起点,不仅要成为目前恢复生产的加油站,更要成为将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6月3日,由35名专家组成的甘肃省抗震救灾专家委员会成立,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甘肃科技抗震救灾机制正式形成。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天理说,专家委员会将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是全省抗震救灾工作的参谋部。
5月30日,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勾画出了恢复重建路线图:分三阶段推进灾后重建,通过2至3年努力,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地震灾区受损设施的恢复重建,确保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高于灾前水平。
对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来说,为实现这个目标,甘肃省已经做好了艰苦奋斗的准备。“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在甘肃再次得到了诠释。
把能省的都省下来。甘肃5月28日作出决定,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出国经费压缩50%,公用经费压缩10%,会议费、购车费、修购费分别压缩20%,停止购置非应急抢险的公务用车和大型办公设备,压缩一般性的出国考察、培训和会议、接待经费,暂停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把能用的都用上去。甘肃6月3日召开灾后重建物资生产保障会,副省长石军要求,省内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帐篷、活动板房、水泥、钢材等灾区重建物资。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祁连山水泥公司已经开始满负荷生产,公司董事长杨皓表示,从6月份开始,将每月向四川和甘肃灾区各供应2万吨水泥。
对口支援也开始雪中送炭。5月28日,北京市启动对陇南抗震救灾援助工作,不仅送来了10个火车皮的救灾物资,还购买了3000台农用车。6月7日,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正式开始,并现场捐款2000万元,以及其他物资。
与地震瞬间造成的灾难相比,灾后重建更是一场持久的战役。正如甘肃省省长徐守盛所言,恢复重建的时间更长、要求更高、涉及面更广。要努力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预期的恢复重建目标,既要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据新华社兰州6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