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新增了113个甘肃名牌产品和3个中国名牌,截至目前,我省共有6个品牌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数量居西北五省第三名,与此前相比上升了两个名次。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背后饱含了无数企业和名牌推进工作者的汗水,然而,采访中记者却了解到,打名牌战略仗,我省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名牌评选中,部分有资格参选的企业却不愿参选。
企业:部分企业仍不愿涉足“名牌”
据了解,截至2006年,我省的“甘肃名牌”已有269家,目前另有一批企业还在公示当中,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甘肃名牌”是我省进军“中国名牌”的生力军,这个数字令人振奋。然而,相当一部分企业并不愿涉足中国名牌之列:“‘名牌’只不过是宣传手段,产品销量好是无需名牌头衔的”,说这话的是我省某县的一个水泥生产企业工作人员,据了解,该水泥厂的知名度局限于所在的小县城,整个县的水泥基本是由该企业供给。
然而,产品销量好,是不是就意味着不需要名牌头衔?省质监部门工作人员一语中的:尽管不少地方产品的知名度仅限于企业所在地,固步自封,产量低、企业名牌意识差,如此以往,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惨遭淘汰是迟早的事。
质监:品牌效应不可小觑
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省工业结构的优势在于原材料资源丰富,有不少企业以提供原材料为主,有人认为,原材料产品与其他生活资料产品不同,生活资料产品的选择多,而原材料产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无奈”的消费———要加工相关产品,原料不要也得要。的确,原材料在产品加工制造中绝不可少,但当购买方有选择时,原材料产品不愁销的念头恐怕会成空想。
业内人士:提供政策扶持与转变企业意识要双管齐下
甘肃名牌产品如何走出养在深闺“孤芳自赏”的窘境?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我省企业自身也要增强“名牌”意识,双管齐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他说,目前我省企业的特点是小、散、分离,工业结构的优势在于原材料资源丰富,在目前经济形势越来越倾向于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提升产品的规模和档次,及时改善企业结构,变小、散、分离的现状为大而集团化的经营模式是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一剂良药。从我省“甘肃名牌”和“中国名牌”的数量发展上,不难看出,我省目前正快步走出缺乏名牌的窘境。(记者蒋凌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