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甘肃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 侯生华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看病难”,主要是广大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简陋,医务人员缺乏,有病难以得到有效救治,城市社区卫生不完善,到大医院就诊难,找专家看病难,农民进城“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药价贵、检查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水平低,人们就医费用高,部分低收入人群、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看不起病。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民利,必须下大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结构不合理。2005年,我省每千人拥有病床仅2.45张,全年人均卫生事业费仅43.17元,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卫生资源结构不合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预防保健资源不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服务能力有限,一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没有得到有效预防;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我省80%的优良卫生资源分布在城市,农村只拥有20%左右的卫生资源,农村卫生人才比城市更加匮乏;城市卫生资源配置也不合理。卫生资源过度集中在大中型医院,基层社区卫生资源不足。第二,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由于各级财政补偿不足,医院为了生存不得不极力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出现市场化倾向,导致医药费用增长过快,群众就医负担加重。第三,医院管理不科学。公立医院分别隶属于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企业,条块分割,行业管理、分类管理、属地管理难以实施。一些医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背上沉重债务负担。有的内部管理松懈,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突出。第四,药品和医用器材流通生产秩序比较混乱。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流通环节多,监管不力,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一些企业违规操作,搞虚高定价,销售利润大多流向中间环节,也引发各种“回扣”、“提成”等不正之风。第五,广大群众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目前,全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即使有医疗保障的,也因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比较低,保障水平不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行医疗机构属地管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强化卫生全行业监管。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机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城市大中型综合医院布局,严格控制发展规模。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补充。
二是建立财政补偿政策机制。制定由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政府应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完善设施,保障经费,促其发展。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公立医院的经济收入要与职工的福利脱钩,取消“以药养医”、“以医养医”的补偿政策。
三是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国家要制定基本医疗服务目录和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目录。继续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和各种治疗费用,适度放宽特殊医疗服务价格。要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档次。要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并适当提高中医、民族医的技术服务价格。改变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方式,逐步实行单病种收费和最高限价。
四是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体制。加强对药品和医用器材的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管理。严格生产和销售企业准入,严格新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严防出现“换名不换药、改剂型、改包装的药品”生产;改变药品和医用器材销售方式,鼓励直销,推行政府采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对基本医疗服务药品由国家专营专管,医院不加价;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价格虚高。
五是加快建立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继续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广泛覆盖。要建立完善城镇低保人群医疗保险,对城市其他非职工居民都要有基本医疗保险。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争取几年内实行全覆盖。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重点解决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和大病救治。各级医疗机构都要拿出一部分病床作为济困病床,实行“两免一减”政策,使特困群众能够看得起病。还要建立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
六是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依法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严格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设备技术等服务要素准入。加强卫生监督,推行综合执法,严禁各种非法行医,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配合工商部门加强医疗广告监管。特别要加强医疗内部管理,严格规范医院执业行为,改进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医院物价和收费管理,严格限制大型医院规模和大型设备购置,防止卫生资源浪费。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教育,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作者系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