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新发现的“豪华”战国墓
兰州日报讯 日前,甘肃省张家川、礼县出土了大批的珍贵文物,为陇原文化的悠久历史又写上了重重的一笔。近日,记者采访了省文物局的文物专家,他们满怀喜悦地对甘肃省的珍贵文物进行了一次点评。专家们表示:“甘肃省越来越丰富的文物资源‘库存’,让我们的文物大省之称更加名副其实。”
; 甘肃文物“色彩纷呈”
甘肃省文物局文物处专家李永峰告诉记者,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全国文物大省之一。通过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两次较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已知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近两万处,其中列入《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有13284处。另外,全省各级博物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共计收藏42万余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1万余件。迄今为止,国务院先后核定公布的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甘肃省占72处,省政府先后核定公布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5处,各市、县人民政府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46处。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居全国前列。
古文化遗址一直是甘肃省不可移动文物的大宗和优势。据李永峰介绍,在前五批43处国保单位中,有古遗址13处,其中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南佐遗址和齐家坪遗址4处属史前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属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遗存,其他8处除白塔寺遗址外,均为汉以后的长城烽燧和各类城址。第六批新公布的9处古遗址中,5处为史前遗存,4处属汉至明各历史时期的城址。
李永峰强调说,甘肃省史前遗址从4处增加到9处,不仅包括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四坝文化等基本完整的文化序列,而且除仰韶文化外,其他都是以甘肃省的发现地命名的极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类型。
在甘肃省前五批国保单位中有古墓葬3处,此次又把明代肃王墓升格为国保单位,使古墓葬总数增至4处。据了解,明肃王墓位于榆中县来紫堡乡,分布于黄家庄村北平顶峰南麓,枕山面野,坐北向南,排列井然。南北约300米,东西约3000米。它是明代分封在甘肃的诸侯王肃王及其家族的墓葬,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止于明崇祯十六年(1644年),时间跨度226年。李永峰告诉记者,明肃王共传九世,计12王,有9位埋葬于此,是我国西北地区品位最高的明代墓群之一。
甘肃省前五批国保单位中有古建筑13处,此次新增11处。对此,李永峰告诉记者,此次新增的古建筑,从时间跨度上囊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前五批公布的13处古建筑中,7处是佛教寺塔,占了大宗。此次公布的11处古建筑,最大特色是天水玉泉观、后街清真寺和张掖会馆,分别作为道教、伊斯兰教和明清会馆建筑第一次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反映了我省宗教文化和古代建筑的多样性。
“石窟寺是甘肃省文物的突出特色和优势。”说起甘肃的石窟文化,李永峰十分自豪:“时间上从十六国时期到清代不间断开凿,在地域上自西向东贯通全境。不仅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永靖炳灵寺三大石窟享誉世界,而且其他50多处大中型石窟群亦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据了解,前五批公布的43处国保单位中,甘肃省有石窟10处,此次又新增3处,使甘肃省最重要的石窟基本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
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蔚为大观
甘肃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和三大主力会师的地方,革命文物遗存丰富。李永峰告诉记者,前五批国保单位中有甘肃省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和哈达铺会议旧址两处革命文物。这次甘肃省有4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公布为国保单位。其中俄界会议旧址为革命文物,兰州黄河铁桥、民勤瑞安堡为代表性建筑。体现了新时期文物保护在视野、范围和理念上的变化。此外,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还将安西锁阳城墓群并入锁阳城遗址、永登显教寺和雷坛并入鲁土司衙门旧址、天水仙人崖石窟和鲁恭姬造像碑并入麦积山石窟一并公布,使上述国保单位的内容更完整、内涵更丰富,保护工作也更有基础。(记者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