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或许不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这个经济落后的省份,总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3%的行业,是旅游;资金投入94%以上来自民间的行业,也是旅游;吸纳劳动力每年成倍增长的行业,还是旅游。
在旅游业投入1元,能带来4.3元的综合收入;旅游业的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创造5.2个就业岗位。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本法的话,让人振聋发聩:旅游业与108个行业相关联,一业兴而百业旺。
辉煌篇说起甘肃旅游业的骄绩,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如数家珍:甘肃是全国最早一批出现旅游的省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外国客人到北京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敦煌,可以说,中国有了旅游甘肃同步就有了;甘肃的导游整体水平是最高的,只因省内景区文化内涵深厚,讲功不行吃不了这碗饭,眼下光在海南打拼的甘肃导游就有400多人;甘肃的旅行社最早做出入境旅游业务;高校开设旅游专业甘肃也走在全国前列……
但是,甘肃旅游业大发展却在西部大开发以后。民航、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的完善使旅游业加快发展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主观认识的提高,让旅游业走上了“科学、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全省14个市州中,有13个市州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8个市州已制定了旅游整体发展规划、全省旅游规划也正在制订中。兰州、武威、张掖、天水、嘉峪关、敦煌6个城市跨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2005年,甘肃旅游接待了1200多万人次,王牌景点敦煌接待游客首破百万大关;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60亿元,比之2001年增长了35亿元;从2000年至2004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也就是说,全省现在有46万多人在吃“旅游饭”。全省星级旅游饭店、宾馆发展到228家,旅行社发展到294家。
旅游产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只有“敦煌·丝绸之路”一张牌可打,现在手里已变成一副完整的牌:“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值得大书一笔的是项目建设,从2003年至2005年8月,全省已经或正在建设的旅游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798个,总投资72.8亿元,而其中只有不足6%是政府投入,其余全部来自社会资金,省外资金占到39%。
仅敦煌伊塘湖一项投资就高达5.1亿元,连国扶贫困县宕昌在这方面都有了极大突破,该县大张旗鼓地开发官鹅沟风景区,吸引了反应灵敏的浙江商人前来合作。投资4000万元的三星级园林式“绍兴宾馆”已动工修建,这笔钱相当于全县百姓人均摊到了138元。
资源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资源为依托。
多年来,外界对甘肃形成了一个错觉,好像甘肃的旅游资源除了敦煌还是敦煌。
其实在资源方面,我省不仅比多数发达省份强,也比不少旅游业大省强。
甘肃的旅游资源可用3个“非常”概述:非常丰富、非常独特、非常有价值。中国四大石窟中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在甘肃,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于甘肃,中国邮政标志“驿使”出土于甘肃;秦长城、明长城最西端,汉长城保存最完好的部分都在甘肃,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在甘肃……除了这些文化旅游资源外,甘肃还有着丰富的地质地貌资源,民俗风情资源,红色旅游资源,以及以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神舟飞船升空的酒泉卫星基地为代表的工农业和高科技观光资源。
在国家的旅游分类中,除海洋、岛礁外,其他的资源我省全部都有。
省旅游局初步调查显示,全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1772处,已开发、正在开发的369处,具备基本接待能力的景区(点)219处,国家最高级别的4A级景区有17处。还有10个工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依托这些资源,我省已勾画出7个景区群:敦煌景区群、酒泉嘉峪关景区群、张掖武威景区群、兰州白银定西景区群、临夏甘南景区群、天水陇南景区群、平凉庆阳景区群。
富民篇“永靖县域经济要快速发展,出路在旅游业,希望在旅游业,潜力在旅游业,后劲更在旅游业。”县委书记王政君的话显得很有激情。也难怪,该县2005年前11个月财政收入跃上1.7亿元的台阶,比2004年全年的数字多出4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