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日前在《楼市》杂志撰文称:“高档房供应过少,房价肯定要涨”。他认为,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住宅供给结构性的不合理问题,但不是高档房的供给量过大的问题,而是高档房的供给量过低。
任先生的理论依据是,中央提出了2000年实现小康的目标,其中住房为人均35平方米,换算成居住面积约为27平方米。按全国城镇户均3.26~3.6人/户计算,至少户均建筑面积应为114~126平方米,而从2000年到2004年建设的新房,户平均建筑面积仅为100.1平方米,低于小康水平的目标。住宅的建筑使用寿命至少为70年(土地使用年限),而目前我国80%左右的住房是80年代之后建设的,但大多数已经变成了户内配套设施残缺不全的产品。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在现有住房情况的背景下,恰恰要提倡和鼓励的是适当增加大户型和高档房的供给量,而绝不能再大量建设不能满足未来消费需求的小户型和低档房了。”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任先生高谈阔论之时,住宅与写字楼建筑节能研讨会也于9月份在京召开。在会议上,很多专家结合在日本等地考察的实际情况指出,控制房型大小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能源危机在2005年一再闪现,中国如此,世界亦然,所以发展节能建筑势在必行。房子面积小了,耗能自然减少,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实用。而任先生的意思是小康标准就是要建“宽房大屋”,但这与中国目前的国情不符,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应该说,政策也会有不足之处,所以政策也是在不断完善中。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建委已暂停办理140平方米以上经济适用房的预售登记手续。虽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了,但老百姓并没有全都发财,大多数人尚停留在“争抢经济适用房”阶段,可是“极具前瞻性”的任先生却把国人都当成了富裕户,已经号召多建大户型和高档房了。我只能以“小人之心”揣度,任先生的言论背后是否有“私心”二字作祟?莫非在他看来,于己有利的就是好政策,就可以“拿来主义”,成为进一步获取利润的说辞?
20年前的房子现在看来确实是小了,但是房子小了难道只有拆了重建一条路吗?在欧洲,百年住宅数不胜数,人家的房子怎么会这么“长寿”呢?其实,欧洲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但是解决得非常好。比如,原来的一个楼层有三户,只有一个公共卫生间。若干年后已经显得不方便了。欧洲人并没有一拆了之,而是把三户改造成两户,每户也有了各自独立的卫生间。居住条件改善了,避免了重建的巨大浪费,同时保护了环境,节省了资源和能源。
反观我国很多地方,城市建设似乎只有“拆旧建新”一条路。地产商好像大多只对炒作、包装感兴趣,对“练内功”却没有耐心。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建房不求最好,只求最大。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造出来的房子就像美容之后走红的韩国明星,乍看美不胜收,细看却大同小异,千人一面,缺少内涵,更别提什么文化底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