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甫陇右诗的“美学价值”
王 钰
【内容摘要】杜甫陇右诗从形式和表象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描写的是边塞战争危机以及作者抑郁悲愁、凄苦愤懑之情,给人有种压抑的心理。但从风格、内涵、内容等方面进行品赏、分析,其雄壮、沉郁的笔力,给人另有一种风情美的特点和美学价值的特性。
一、边塞风情美
公元759年秋天,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度陇坂,翻关山,西行来到秦州,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的边塞风光景象。
莽莽的重山静卧,天空墨蓝,重叠的山谷之间,秦州古城显得孤寂冷清,边关月夜,人烟静寂。描写边关的秦州一片萧杀破败之象。在这一幅阴云惨淡、月色凄凉的景象之中,但也有着另一幅雄壮险峻,神奇瑰丽的“山”。无风而出山的“云”,枕山巅而不夜的“月”。诗人的一个“秋”字,一个“夜”字,一个“月”字,活灵活现,神奇妙绝。诗人长途跋涉,途中的凄苦和郁闷心情,虽然是“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但同样在忧郁的心灵中有着“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的景象,窥见诗人在难堪中有着愉快的风情自然美。
“愈愁愈来愈壮美,色彩愈来愈灰暗,音调愈来愈深沉,内容愈来愈深广”。(《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月)但是,随着诗人的足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西部边塞山风河川、城郭胜迹、物候习俗等风情美的图画。诗人在秦州,面对雄奇壮观的山光水色,饱含感情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陇右地域风情美的特点。
“一县葡萄熟, 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 塞水不成河。”《寓目》
“月明垂叶露, 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 愁时独向东。”《秦杂·二》
“秋听殷地发, 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 归山独鸟迟。”《秦杂·四》
《寓目》仇兆螯注曰:“首联,物产之异,次联,地气之殊。”(《杜诗详注》),“葡萄”、“苜蓿”这西域之物就让我们一下子能想到秦州的异域风光,“塞水”更加重了凄清苍凉之彩,当时秦州已面临战争威胁,杂居在这里的胡人虽然嚣张,但胡人给这里带来了大片葡萄、苜蓿,给边塞的秦州也带来了争奇斗艳的色彩景色,美在其中。“关云”之中常常是淫淫秋雨“常带”,诗人虽然用“秋雨”指代“战争”的即将到来,用“塞水”的七沟八汊,难以“成河”分明表述山河虽然“破碎”,但叛贼难以成“气候”,经历的虽然是“丧乱饱经过”,抒发的是不堪战乱的忧伤感情,但诗人心中仍然蕴藏着对山河收复的信心和山河的壮美,诗句中的“云”、“雨”、“水”、“河”构成了一幅天上、地下的“云雨山河”美的景象。秦州城北寺的隗嚣故宫,虽然是“苔藓山门古”,可殿堂的彩绘映入读者眼帘的是一幅美感。我们看到的是在如霜的冷月下的一座古旧的山门,在秋风中吱吱作响,抬头望去,冰冷的月光穿过“野殿”的屋顶,洒落在隐约可见的雕梁画栋上,筛洒在久无烟火的香炉上,诗人仰望冷月残星,乱云团团逐动,如耳畔响着山谷间呼啸的溪风,这一动一静地描写,有声有色地勾勒出隗嚣宫前的场景,虽是破旧的、空寂的,但有“月明”、“露珠”、“云朵”,陪衬着的“垂叶”、“野殿”构成的是一幅“月夜与野寺”的美景。俯视山下月夜,东流不息的渭水,才感觉到“独向东”的渭水真是无情极了。这月色下闪着寒光的渭水,似一条蜿蜒爬行的银灰色长蛇,向东缓缓“蠕动”,这又是一景,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马骄朱汗落, 胡舞白题斜。”《秦杂·三》
“丛篁低地碧, 高柳半天青。”《秦杂·九》
“黄云高未动, 白水已扬波。”《日暮》
“黄鹄翅垂雨, 苍鹰饥啄泥。”《秦杂·十一》
“水落鱼龙夜, 山空鸟鼠秋。”《秦杂·一》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风情美的表现,细心品赏其色彩的曲笔与实笔,明与暗的对比,让人回味无穷,给人惊心之感。胡人马骄人悍,耀武扬威的状态,用“骄”与“舞”,“朱”与“白”,用动态和颜色活脱脱画出了马的健壮,胡人的骄横。红颜色的马,白题族的胡人,还有这一“落”一“斜”,诗人观察得很细致,给人心里一种现场美感。“碧”、“青”明暗不同,给人冷清、单调、沉重之感。“黄”、“苍”对照,加重茫然沉重之感,“黄云”、“白水”,天上的黄云因为太高,看起来未动,但黄云下面的扬波的河水,仰俯观景让人感到美又在其中。“水落”、“山空”的“夜”、“秋”之色,给人悲凉之感,边日少光辉的同时,又给人一种秋色美景的风情画。还有“苔藓山门古”,“旌疏鸟兽稀”,“抱叶寒蝉静”,“浮云连陈波,秋草遍山长”。“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静”,“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等等这些曲笔与实笔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山、水、云和动物的物形,另一方面诱出了人之情,让人遐想,给人提供了自己生活的体验、理解,在画面上让人进行再创作的余地,读者因而得到了精神上的美感愉悦。
谈杜甫的诗,有细腻伤感的情怀,但也有粗豪雄放的笔法和浩荡壮美的画面,不仅使人饱览西部风光,而且还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快感,从而从杜甫的笔下寻找出一幅幅更美的画面:有“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的驿道;有“塞门风落木,客舍西连山”的茅屋;“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的秋菊和废钟;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的老树和邑都;有“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和“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的溪风;有“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的麦积山;“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的暮野;有“檐雨乱淋漫,山云低度墙”的村落;有“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的夕照;有“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的朝雾;有“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的寒峡;有“钟伤山行深,愁破崖寺古”的法镜寺;有“泄云蒙清晨,初日翳复吐”的旭日等等,还有那“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和“戍鼓断人行,边愁一雁声”的边塞战争危机,如实勾画出边城面临战争的威胁的景象,从“鼓角”声描绘出“边郡”、“川原”的地点,“秋”与“夜”的时间,“风”与“云”的气候的军旅景象,从地上说到天空,“一雁声”三个字,可以让人想到大雁排“人”字形的秋景图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然景物描写中惨入了浓厚的真情实感,借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一幅夜月图画,给人一种深切思念家乡亲人的感受。还有那“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天然的优美景观,一个“邀”字,一个“卷”字,入情入画情趣盎然,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仰看云中雁,禽鸟亦同行”,反衬亲人分离,用人写鸟对比,把人的思亲之深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人们一幅“仰看云中雁”的美妙图画。
枚不胜举,杜甫诗都无疑给人一种典型的审美观,其个性鲜明的表现美的画面之中,无不蕴含着每个人的审美共性意识,凝聚着无数人的深层次心理息息相通的人生真谛。
描写景象的美,就是说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色彩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杜甫陇右诗所描绘的风景色彩极为明快,自然流露轻松,尤其边关风物的形象描写惟妙惟肖,给读者美的感受,无尽无穷的遐想。才使陇右诗组放出独特地边关风情璀璨光彩。
二、山峻奇特美
诗人流寓秦州,全家人几乎以乞讨为生,虽然有从侄杜佐的接济,但难以长久维持。本来在秦州找一块理想地方住下来的打算,或者说原本想在东柯“卜居”,那种“只想竹林眠”。“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的想象田园生活终于破灭了,此时,同谷县令捎书邀他去同谷,诗人以把同谷想象为“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南州”为“同谷”),“汉源十月交”、“惘然难久留”。诗人对同谷已向往,和急想离开秦州。于是诗人携带家眷又西行,从《发秦州》开始,夜走赤谷,冰穿铁堂峡,观盐井,取长道,通过法镜寺,越过青羊峡,踏过龙门镇,翻过积草岭、泥功山,终于到达同谷。谁知同谷县令避而不见,诗人一家过着“岁拾橡粟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和“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的凄惨生活,后又携眷南行,过栗亭,攀木皮岭、大地坝,渡过白沙渡、水会渡,沿嘉陵江南下入川。从秦州发起到同谷,从同谷走起进入四川地界,前后两个月时间,诗人饥冻相逼,贫病交加,跋山涉水,艰苦旅行,但一路上,目睹了山的奇特雄伟,山的险绝峭峻,于是有了一地一诗,一山一诗,一诗一景的风光山色,描写了陇右山川的雄、奇、险、峻的显著特点。
雄,即雄壮,气势宏厚磅礴,其特点是: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气吞山河,气度豁达,气宇轩昂等。杜甫以最准确、最形象的笔触描绘了陇右山川它的雄壮绝妙景象。
如:“莽莽万重山”,以冈岭重迭,峰峦密布,无穷无尽的高山,气势浩烟,又象威武的军人一样座座雄赳赳、气昂昂。一个“万”字,将人带到那站在山巅观望浩瀚如烟的“莽莽”众峰,身临其境,美景如画。“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铁堂峡山峰的高深,直插苍穹的雄伟,又盘曲而伏,那悬岩石崖与大地分裂,十分壮观。“朱甍半光烔,户牖餐可数”。高耸入云的雄伟山势,那法镜寺悬在壁腰,半空仰望所见,那红色的屋脊,闪着光亮,鲜艳的门窗,历历可数,悬在半空的法镜寺镶嵌在雄威的高山上,更加熠熠闪光,生动传神。让人读此句陶醉在美景之中,一饱眼福。“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岗峦相径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的高峻雄姿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意觉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雄”的壮观,尤其“林回硖角来,天窄壁面削”的硖角劈面而来,把后边的林子也抛在远方,崖石从旁边横冲而来,石壁陡立如削露出窄窄的一线天,那岩壁迎面参天而立,“奋怒向我落”的雄伟险恶。“连峰积长阴,白日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诗人旅行跋涉的艰难,却看到积草岭层峦叠峰,阴云连着山峰,白日时隐时现,林涛寒风飕飕作响,山石也阴森,形状变化多端,这些给人的感受是既艰难险阻,困忧叹息,又展现出雄伟壮观的画面。
奇,杜甫陇右诗写山的“奇”,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其生动形象地将山势山奇特展现出来。如:在《铁堂峡》中“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缥缈”山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凌空高远,铁堂峡之形状,不但“险绝”,而且“奇”在犹如一座藏在峡谷间广大宽阔的殿堂一样,峡形壁色奇特,又犹如“铁”累积起来,壁色苍苍。同时还写到“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怀惨不悦”。峡谷两崖,高耸屹立,犹如被刀剑劈削,高峰上青竹白雪镶嵌峰巅,雄伟壮观。从山风、峡影、壁色、壑底、山径、山石、修竹、积雪等紧扣“险绝”的奇特、借景抒情。再如《石龛》,用夸张手法写八峰崖半山腰的石龛,(即八峰崖石窟),此诗虽然写的是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痛苦,但从“悲歌上云梯”之句写山形的“奇”险,由于笔直的竹子已砍完了,没有办法向官府交差,只有只得舍命攀山岩去高处采伐了,同时从环境的侧面描写熊咆、虎啸、鬼哭、狼嚎的阴森恐怖,与冬季出现的彩虹现象相陪衬,给人从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到了山势之奇,地貌之特异。“山寺”的“山园细路高”,“园”实际是座椭圆形的山,“园”与“圜”相通,麦积山山腰宽圆,顶尖,加上“乱水”、“悬崖”描写加重了麦积山的岩壁陡峭的奇特现象。“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描写《凤凰台》石峰幽异神奇,遂设想用“万丈梯”来登上凤凰台,虽说“上上头”三字引出山上雏凤,但将凤凰台更描绘的充满奇壮美的浪漫色彩。“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濧”。诗人在同谷观赏《万丈潭》写下了通过万丈潭幽美神奇的景色,由于山奇险高峻,给“万丈潭”蒙上了一层神秘奇异的光彩,那“两壁对”的崖壁陡峭,相对峙和“削成”的岸崖笔直,加之又是俯视,“崖脚”见不上,奇异的山势美在“削”与“垂”之中,形象逼真传神。杜甫描写的山奇,是把陇右的山势之奇有机地融和在景色之中,给人一种状物的生动形象美感。
险,陇右的山多居险无不比比皆是,只要人们一出家门,途之所径,目之所睹,道之所遇,而杜甫把个人流亡,艰难的行程等作了生动真实的反映,将途中所遇到的“险”,又与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美的景色展现在其中。
“野人矜绝险, 水竹会平分。”(《秦杂·十六》)
“溪西五里石, 奋怒向我落。”(《青阳峡》)
“云门转绝岸, 积阻霾天寒。”(《寒峡》)
“停骖龙潭云, 回首虎崖石。”(《发同谷县》)
“始知五岳外, 别有他山尊。”(《木皮岭》)
“畏途随长江, 渡口下绝岸。”(《白沙渡》)
杜甫在东柯自称“野人”(指外来之人)夸耀这里的山峰峡谷的险绝景象。在青阳峡,说五里石好象发怒一样就要向我滚滚下来,非常险要、惧怕。在寒峡,因“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的山谷跋涉,看到千岩万壑,险峻“势多端”山的气势,写出了山高、谷深的“势”,姿态险要的“端”,再写到人的感觉,“积阻寒霾”的寒冷、阴森,上为绝壁,下为寒水, “险”境横生,在同谷,停住马车“回首”看到的是飞龙峡口西山的岩崖,形状如虎的“险”境。在《木皮岭》,诗人以“五岳”来衬托木皮岭的崇高艰险,以及攀登的艰难,显示木皮岭的壮观美感。渡《白沙渡》,诗人登船遥望,只见岸壁陡峭、江水宛如“银河”,以“高壁抵嵌崟,洪涛越凌乱”来写伟岸奇险, “山岩”与“江水”联成整体画面,使人感到山势更加高峻奇险。杜甫笔下的险怪异崛的山势,给人自然而然的一幅美丽的画卷。仇兆鳌在评杜诗曰“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途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险也”。此句主要是对《寒峡》而言,但却代表了杜甫陇右诗的千岩万壑,姿态各异的山高险峻。
峻,是指清峻峭拔,在形态上体现为高大幽绝,气概上显示为豪峻。杜甫陇右风光之峻,无不形成山水的风光特色。
“西岸特秀发, 焕若灵芝繁。”(《木皮岭》)
“回回山根水, 冉冉松上雨。”(《法镜寺》)
“高萝成帷幄, 寒木垒旌旆。”(《万丈潭》)
“仰看日车侧, 俯恐逾陇坂。”(《青阳峡》)
“石门云雪隘, 古镇峰峦集。”(《龙门镇》)
“山峻路绝踪, 石林气高浮。”(《凤凰台》)
《木皮岭》据《徽县县志》载:突兀高峰,云烟万叠,为邑之西南屏峰。此山草木茂盛、秀美,杜甫笔下的“特秀发”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此山的幽雅景致,宛如仙境,给人一种清峻、险峻、秀峻之感。《法镜寺》的“回回山根水”描写了西和石堡的五台山,漾河水山绕回流,山上松枝含宿雨,仰望所见五台下的美景使人清峻秀美。《万丈潭》的岸边,“高萝”草木简直象帷幄,那“寒木”又象垒起的旌旗,说明“万丈潭”的周围奇险高峻,状似其多,胜景秀丽。《青阳峡》的“仰看日车侧……”诗人用想象的手法,夸张山峰的奇特和高峻、挺拔,把峭壁上的山石比喻到极点,让人联想到这里的山石恐怕连地轴也承担不了。《龙门镇》的所见所闻将古镇披上了一层神秘感,四面环山,石门窄狭高耸峻清,以“云”与“雪”和“峰峦集”夸张山势的峻美。《凤凰台》的“山峻,人不至高顶”,全诗充满神奇壮美的色彩。《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的高天佑先生注解:“山峻”、“石林”二句写实,路绝踪”、“气高浮”为下文展开想象作铺垫,正因其高峻,故有“安得万丈梯”的发向。《凤凰台》由于山峻高耸,积石如林,没有山路可走,从艺术手法上,有力地表明了凤凰台的峻险和美丽。
杜诗笔下的陇右诗,山势雄奇险峻,其艺术风格的审美价值是诗中的又一独放异彩的奇葩,从《发秦州》起始,“首首可诵,首首可鉴赏,首首清心明目”,美的价值让人读不够、赏不完。明代有人评价杜诗的山峻曰“凡好高好奇者,便写少陵陇右诗的山物美入情”。仇兆鳌注曰“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入耳。少陵搜奇扶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杜诗独辟蹊径,使得这些诗作突兀宏肆,雄奇险峻,读来犹如一幅幅山水图的优美画卷,增添异彩,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