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杜甫书房 兴盛文化产业
● 杨四勤
杜甫书房台子地处麦积镇古街亭崇福寺山角下,占地60㎡,地势奇特,视野开阔,风光秀丽。背靠观龙山,左与永庆寺神农山接壤,右与温泉峡相映,轩辕溪水足下环绕而过,又居人口稠密之处,冬暖夏凉,历来是方圆儒教学者和老百姓祭祀诗圣的神圣之地。
据民间传闻,书房台子,曾经是诗圣杜甫流遇天水,隐居东柯草堂讲过学的地方。据先辈们说:“杜公客居东柯草堂期间为了生计,天天在观龙山一代采药,一次他发现崇福寺有一处无人居住的道房,便与寺内和尚商议,借用办一所学堂,征得主持同意后,他就在此地广招学生,起名《杜夫子书房》。”时间不久,应天水友人之邀,他便离而去,后来民间听说是朝庭文人杜少陵,他的声名就越传越神,什么眼观千行字,耳听百鸟言等。到了明代,街亭文化人在书房左侧建了一个纸炉,上写“爱惜字纸”,号召凡是有文字的字纸,劝世人都在此炉中烧掉,不得乱扔,以示对圣人的崇拜。
据八旬老人李吉昌说:“他小的时候,也记得杜家后裔掌柜及街亭文人,每年清明节都在此地烧废字纸聚会祭祀杜甫,破塌的墙上还有画像,父辈说是杜甫像。”冯旺生先生也说过:“老人们说本庙倒塌是在民国25年(即1936年),又在合作化大跃进年代彻底消失。这里原有一座碑,生产队时,队长领县文化馆的人要拉走,被当地文化人偷偷地埋了起来,现地址不祥,只有碑座。”
从我们修庙时发现有宋砖,明代石条、清代瓦块、柱底石、地砖、墙角旧貌,我们可以肯定书房台子确实存在,旧遗址分三间房,长7米,宽三米三,为四檀三柱建筑,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它与杏林观玉皇殿形成三教合一的规划,为儒释道的“三教”神圣领地无疑。书房台纯属儒教。
诗圣庙历史久远,历史上曾有过它的辉煌,从古至今一直是求学之人的精神支柱,凡是进取功名的学子每年清明都来朝拜诗圣,领教博学,寻求寄托,代代相传。
多年来,凡是到东柯草堂的旅游学者,个个呼吁重修诗圣书房,2006年天水杜甫研究会成立,以桐书记为代表的老一辈的革命家以及专家学者和一些知识分子,多次来古街亭考察,新闻媒体也大量宣传杜甫文化,为我们广大的农民朋友开拓了视野。
2008年秋,我与赵建国、董芝蔚、田地生、仙贵录、张随心、丁迎顺、周有仑、何存喜、南文兴、李小平、潘吉祥共同商议,自愿结盟共建“杜夫子书房台”,并向研究会申报,得到了研究会的认可。2008年7月18日,特邀老干部研究会会长桐树苞、聂大受教授兼秘书长、王钰副秘书长来东柯杜甫书房台,与当地文化人共同举办奠基仪式,并得到研究会赞助款贰仟元,为我们重建诗圣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此表示感谢。
2009年3月15日,我们正式开工,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第一阶段工程告竣,诗圣庙大殿重新站立在书房台子,当然我们的任务还很重,资金缺口还很大,路还很长,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想尽一切办法建下去,并愿意坚持不懈的不计个人任何报酬的奋斗下去。
农夫 杨四勤:
书房台子二首
一
多少名家在此提,杜公书房古遗迹。
客居陇右为生计,史曲华章动地默。
书写王朝社稷史,记述民间泪纷飞。
诗与日月春常在,一代诗圣赛过谁。
二
唐代此地皆杏林,翠柏莜莜森乐鸣。
流水无弘悲声韵,花香有泪伴知音。
唯独清静崇福寺,玉炉金簋夜月红。
幸逢客居诗圣到,道房频传读书声。